到了住校生活的种种精彩,于是当时对于大学生活的热情一下子被点燃了美丽的校园、来自天南地北的有趣的同学、巨大的如迷宫一般的图书馆、白发苍苍睿智风趣的老教授、熄灯后唇qiāng舌剑的宿舍卧谈会,这些景象在我脑海里是如此的栩栩如生,因此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去一所好大学,一定要去一所离家远一些的风景优美的好大学那么北大,显然就是最好的目标。
强烈的获得高考胜利的愿望是来自对大学生活的期盼,而不是出于高考的压力或者家长的叮咛,这是我觉得我的高三生活一直心情舒畅并且斗志昂扬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成绩还是要一步一步赶的,高一高二并没有全身心投入,使我的成绩绝非在全年级里可以数一数二,用我们当时校长在一次全年级高考动员会上的话说:“有的同学,比如张锐,综合素质不错,可是学习成绩不行……”成绩不行,那只有努力了。我觉得我努力的第一个方向是寻找方法,当时看了不少诸如《在北大等你》、《等你在北大》、《北大在等你》之类的高考状元介绍经验的书。尽管后来进了大学之后,我一直尽量拒绝写这种东西,但是事实上,当时高中的时候看这些书,还是有不少积极的正面影响的。因为尽管学习方法不能够套用或者照搬,但这些来自成功者的声音能够给内心一种积极向上的暗示(至少在发现高考文科状元写的介绍学习经验的文章里也有病句和用错成语的时候,信心就会大增)。
然而到了后来,还是发现其实最基础的知识才是最重要的。只要能够在高考前做到:第一次不会做的题第二次都会做了,第一次错的题第二次都不会错了,其实在高考中得高分也并不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
(二)先看学校,再看专业
选择志愿一直是高三时盘桓在心头的一件大事,当时觉得,选择了志愿也就选择了一生的职业,因此一定要慎之又慎。其实现在看来,选择专业和将来选择工作一样,选择的时候总是如履薄冰,而且选择确实也非常关键,但只要年轻,前面的道路总是很宽,只要努力,人的选择不可能只有一次。
我的想法一直是先看学校,再看专业。因为一所好的学校是一个更大的环境,里面的机会、氛围、熏陶对大学生活的影响会更大,即便你的专业可能有些冷门或者不让你完全满意,但是你仍然可以在专业之外学到很多一般大学学不到的东西。相反,如果你去了一个不那么好的大学的好专业,诸如金融、法律等,也许大学四年下来你会发现其实还是没有学到什么东西当然,这个观点从就业的角度来看也许未必正确。
当时我在报志愿的时候,找了很多关系去打听北大各个专业的情况,而且我已经知道,如果选择北大的法律专业,那还可以读经济双学位;而如果选择经济,却没有办法选择法律了。于是,在北大那一栏我不假思索地就填上了“法律”,之后又填上了“服从分配”。当然,幸运的我最后也没有需要被“分配”。
报志愿的时候还出了一件很有意思的小事情,我填了北大之后,我的任课老师在这件事情上有两种态度,比较少的一种是支持,比较多的一种是反对。我的数学老师庄老师还在课堂上当着全班同学对我说:你的数学成绩这个样子,你怎么还敢报北大呢?当时我面带微笑,心里想,不报北大的话也就没有这个机会听到这么好玩的评价了。后来高考之后,庄老师才告诉我,他觉得我这种脸皮厚的学生应该被额外地刺激一下,才会更努力地学习。我由衷地同意,并且一直到现在都很感激庄老师的策略我的数学成绩最后果然不错。
(三)我的大学生活终于要开始了
高考结束后我一直拒绝看任何标准答案,因为觉得没有道理让自己提心吊胆,并且对了答案也对已经结束的考试没有半点意义。于是我开始在赤日炎炎之下学开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