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车鉴丹青,后事随前事。而在这样一个浩大的过程中,个体如何将自己的白纸上写上一篇精彩文章,而不是流水账,亦须学矣。
既将人生比作写作文,那么取材上便要避免千篇一律,经历过错尝到痛楚而成长是每个人绝对必须的过程,然而有些人知错便改,寻到错因便避免再次发生,有些人记吃不记打,于是这篇人生文章便免不了许多赘余重复的流水账。其实天底下并没有太多新鲜事,今天你因偷懒而被打,明天或许还是会因偷懒而被打。有言曰太阳底下无新事,已有之事,必将再有,已行之事,必会再行。那么从过往吸取经验则为必要之事,所谓读史可以明智,所谓师古,所谓前事之鉴,后事之师。师者,向之而学也。
此为学前事,其一也。
余所愚见,谓学者,便是认知一切。认知世界,认知自己;认知人xìng,认知人体。他与己,他与它。这就是学习认知的两种划分方法,共四个方面。我们若从小便接受教育,循规蹈矩一直到完成学业。这个过程中我们完成了“文化”的过程,“文化”这个词,常被世人以有和无来区分人,从而崇敬或贬斥,然而它成为一种区分标准,缘何?缘于人在这个被“文化”的过程中,知天文地理,晓勾角算术,不仅见识得以广博,而且经验得以丰富,以大化小,以小见大,可落一叶而知秋,这便是慧。愚与慧的区分,便在于愚并不能或者并不善于总结归纳出规律,而慧者能。自然,上述是理想结果,这种“文化”带来的真正结果,有的人一叶能知秋,有的人一叶却只能障目,不仅要人与人区分,更要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区分,有一殊异,或许结果便会迥然不同。
此为学常识,其二也。
司马有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盖天人古今,即指上二者之分,余者深浅远近短长之思之学,皆在此中。前事为实践之学,常识为理论之学,而前事之究,归为理论,常识之来,源自实践,此为学之不可分二者矣,故邓公有言先知,后生常叹之,每遇事后思更觉其先贤。
学前事,归为理论,学常识,用于实践,学者非单单记忆套用而已,故有活用之学,有死书之说。予与培正探之,姑妄言天下多学子皆不知学之何谓学也。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道尽此中真意,然学之思非用于学之问,最终要归于现实,有这种反馈的能动之力,方有意义之说,答案用于现实,思考方法用于现实,分析归纳总结运用,皆为学之能逮,至于有所逮而有所不逮,则可以之分之会不会学,知不知何谓学。
故学有术道之分,道纵其本,术缘其末,而有之不学有术,有之学而无术,何者?不知何谓学也。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若将学只拟作自身“学生”身份之本分,划分其运用范围及时间,其余时间则脑思混沌,自读不来这篇浩浩文章;而便非学生,能将这种能力化为一种本能,而此亦确乎人所本能也,方能不学而有术,方能不证而行天下立伟业。之难乎?难于单修学业安分至毕业拿证甚矣!予观世人常以盖茨、伯格为学而无用作论据,其岂不学?学甚于尔等多矣!庸者常以小例而无视众学而成矣之人,不过以之作己懒之藉也!此类乎人,非曰妄与盖茨之类比,比之广学而寡术之毕业子众,亦有多不如也。
今师道贩知识,学者著论文,阳春甚矣,被污亦甚矣,予应余培正之邀,有所慨叹,因之成文。
一五年叁月末
开卷公告
更新时间2014-2-21 11:17:50 字数:112
恩……没错,这就是下一部作品的内容。
试着写一下,重心不会放在这上面,更新速度也不能保证。
风格啊,主角xìng格啊,应该是与本作迥异的,看了之后觉得怎么样,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