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理成《中国哲学简史》一书,由纽约麦克米lún公司出版。

    1937年至1946年,是冯友兰先生学术生涯的关键十年,其新理学体系即在此间创制而成。

    1947年(五十二岁)

    解放战争节节胜利,冯友兰先生生怕新中国成立后中美断jiāo,毅然决然地返回了祖国。

    1948年(五十三岁)

    当选为南京中央研究院院士,并被选为院士会议评议会委员。

    1949年(五十四岁)

    辞去本兼各职,专任教授。

    1952年(五十七岁)

    全国高校院系调整,调至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授,并兼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史组组长,还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常务委员。

    1968年(七十三岁)

    离开牛棚,勉强恢复自由。

    1972年(七十七岁)

    尼克松访华,冯家被定为外宾访问的开放户,过上比较正常的生活。

    1981年(八十六岁)

    口述完成《三松堂自序》,1984年由三联书店出版。

    1983年(八十八岁)

    《我的读书经验》刊于林》1983年第1期,夏威夷会议发言稿《宋明道学通论》刊于《哲学研究》1983年第2期,《论〈美的历程〉——致李泽厚》刊于《中国哲学》第9辑,《我过去的工作和未来的展望——在哥lún比亚大学授予名誉文学博士学位仪式上的发言》刊于《中国哲学史研究》1983年第3期;写成《〈三松堂学术文集〉自序》、《〈中国哲学史〉新序》;当选为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会;《中国哲学简史》塞尔维亚文译本在贝尔格莱德出版。

    1984年(八十九岁)

    《春秋公羊学与中国封建社会》刊于《社会科学研究》84年第二期,《“过秦”与“恢汉”》刊于社科院研究生院学报《学习与思考》1984年第4期;《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二册(1983年修订本)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三松堂学术文集》由北大出版社出版。

    1985年(九十岁)

    《孔丘,孔子,如何研究孔子》刊于《团结报》,《中国古典哲学的意义——在孔子纪念会上的发言》刊于《中国哲学史研究》1985年第2期,《一个哲学家的反思——冯友兰先生近况》刊于《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三册(1984年修订本)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三松堂全集》第一卷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华孔子研究所成立,任名誉所长。

    1986年(九十一岁)

    《关于中西文化问题的一点意见》刊于《瞭望》海外版1986年第六、七期合刊,《通论道学》刊于《中国社会科学》1986年第3期,《中国古典哲学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刊于《群言》1986年十一期;《三松堂全集》第五卷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国老年历史研究会孔子研究所聘请先生为该所名誉所长,山西省孔子学术研究会聘冯友兰先生为学术顾问,中国哲学史学会聘请冯友兰先生为该会第三届理事会学术顾问。

    1987年(九十二岁)

    写成《冯友兰英文著作集》序言(英、《máo zé dōng思想与中国古典哲学》、《〈三松堂散文集〉自序》;《〈中国哲学史新编〉回顾及其他》刊于三联书店出版之化:中国与世界》第三辑;金岳霖学术基金会成立,冯友兰先生任顾问。

    1988年(九十三岁)

    《儒学发展的新阶段——道学》刊于史知识》1988年第6期;当选为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1989年(九十四岁)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