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始了新一轮的投送。

    回音不断传来,刘欣又像赶场似的去面试,然而结局还是跟没理发、没嚼口香糖之前一样。屡战屡败的刘欣,翻着手头所剩无几的面试通知书,心中好不凄凉。其中有一张通知是一家化妆品公司寄来的,无意间提醒了她,家里的洗涤用品该买了。

    在商场里,刘欣看到了那家公司的产品,不知是来了灵感还是怎么回事,刘欣似乎突然明白该怎么做了。她在商场泡了一整天,观察有多少顾客光顾化妆品柜台,有多少人买了这家公司的产品。她小心翼翼地赔着笑脸,向售货员小姐询问有关化妆品的事情,得到了不少“情报”。

    两天后的面试,刘欣的口里吐出不少关于化妆品市场的分析。主持面试的那家公司的经理,是特地从香港赶来上海的,听完了刘欣的讲述,率直地说:“刘小姐,对不起!您刚才讲的有很多错……”

    “哦!请您,请您再给我一次机会。”刘欣带着期望的眼神,看看面前的经理。

    “刘小姐,听我把话说完,尽管你讲的很多情况是错的,但是你是所有应聘者中唯一肯花时间到商店去看我们产品的人。我看你是一个有心的女孩儿,这样吧,你明天来上班吧!”

    刘欣是幸运的,她充分把握住了一次应聘的机遇。但这样的幸运,却是与她的准备紧密相连的。如果没有她事先所做的那些“功课”,她必定还会如此前的那些应聘一样,失败而回。

    面对“常常在最没能料的时刻出现”的机遇,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尽人事,听天命”。做好机遇到来之前的一切准备,至于机遇是否会来敲门,便“得之我幸,不得我命”了。

    物极必反,把握变化的“极”点

    事物变化之一最大通则,即一事物若发达至于极点,则必一变而为其反面。

    ——《理想人生》“老子哲学”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其想要表达的重点,就是冯友兰先生所概括的“事物变化之一最大通则,即一事物若发达至于极点,则必一变而为其反面。”也就是“中国人常说的一句话:‘物极必反’。”

    对于这一古人从自然现象中领悟到的朴实道理,虽早已达到了人所共知的程度,但真正能引以为戒的人却并不多。比如历史上的名人智伯瑶,本来是个非常聪明的人,差一点就一统中原,可是不明白物极必反的道理,最后他聪明的脑袋就被“反”成了夜壶。

    春秋时期,中原霸主晋国经过常年的争霸战争,国势渐渐衰落,实权由六家大夫把持。他们各自为营,相互攻打。后来有两家被打垮,剩下四家,智、赵、韩、魏。其中智家势力最大。

    智家的大夫智伯瑶野心不小,对其他三家的土地虎视眈眈。于是他对三家大夫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提出每家都拿出一百里土地和户口来归给公家。其实是想借公家的名义来霸占其这些土地。

    智伯瑶的不良居心早就暴露了,大家对此也心照不宣。但是这三家当时还没有坐在一条船上,韩家首先割地给智家,魏家一看这形势,也不敢得罪智伯瑶,于是最后只剩下赵襄子寸土不让。火冒三丈的智伯瑶立刻命令韩魏两家一起攻打赵家。寡不敌众的赵襄子最后带着兵马撤退到了晋阳,也就是现在的山西太原市。

    智伯瑶围攻了晋阳城两年多也没有攻克下来,有一天,他去城外查看地形,突然有了办法,把绕过晋阳城向下流的晋水向西南边引来,就可以淹了晋阳城。这个办法果然奏效,智伯瑶得意得昏了头,带着韩康子和魏桓子去显摆他的金点子。韩康子和魏桓子暗自吓了一跳,因为他们两家的封邑旁边也各有一条河道。智伯瑶正好提醒了他们,说不定有一天自己也会遭此厄运。

    正好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