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多户人家,所有人都姓吴,说起来,也算个大村。

    其实,正在说起来,很多人都不是姓吴的。据村子祠堂里文书记载,首先搬来这里的几户人家的确是姓吴,那是是五代十国乱世,之所以搬迁到此处,就是为了逃避战乱。而之后,由于种种原因,又陆陆续续的搬迁来了很多人,这些人,都是有自己的苦衷的。因此,他们都舍弃了原来的姓名,来此之后,都改姓为吴。

    这些后来的人,都是来自五湖四海,因此包括了好几种民族。到此之后,虽然姓名改了,但是,各自的传统民族习俗却都保留了下来,因为,那是他们最根本的东西。而逃到此地的人们,各自的境遇也都大同小异,因此相互也十分理解。

    但是,因为民族传统的不同,那可谓是,今天这家过节,明天那家过节,弄得村里是三天两头有人过节。没办法,最后开会决议,挑选各族最重要的一些节日,然后统一起来,大家一起过。所以,这又造成了桃源村一个十分奇特的地方,那就是节日非常之多。

    由于处于大山深处,进出口十分的隐秘,并且,进出都十分的困难。所以,村子一直都十分的太平。如果,当时要评比幸福村,那桃源村肯定是当之无愧的。

    由于jiāo通十分的不方便,村子几乎一直都是与世隔绝。至于,村子里面,需要建房子呀,修路呀,修水利呀,什么的,那就只能靠自己动手了,完完全全是自给自足。

    因此,为了建造更加美好的家园,大家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都无私的拿出各自的看家本领来。也正是因为如此,村子里各种传统的工艺绝活,不仅仅得到了完美保留,还有了十足的发展。所以,可以说,桃源村的村民,每个人手中,都或多或少的会些手艺。

    村子里的房子都是竹楼,因为在村庄初建时,大家都拿出自己的建造方案。最后,通过在原料来源,美观,实用xìng等方面的比较,最终选定了这种,由一位原本属于傣族的村民设计的这种竹楼。

    这种竹楼基本上都是两层,屋顶呈“人”字型,本来,一般来说,上层用于居住,而下层则只用于放养家畜。可是,那是因为这种竹楼的原来所在地雨水太丰富,下层太潮湿,当地人才这样做的。而桃源村的气候并非如此,因此也就不用如此。况且,在底楼放养家畜的话,那味道可不太好。因此,桃源村的村民,一般都会另外建一些简易的建筑,来放养家畜。

    村子建造时期,大家都知道,可能要祖祖辈辈的住在这里,所以都尽量的想建得更加的漂亮些,因此,建造时,都经过了细致的规划。所以,村子里的竹楼,都是排列得十分的整齐的,而且不管是面积大小,建筑间隔都十分统一。

    所以,一眼望去,你就会看到,一排排整齐漂亮的竹楼,然后是一排排整齐的院子。

    每排竹楼之间,都留有十分宽阔的巷道。这里的巷道和普通农村的巷道不同,这些巷道,当年也是通过花费十分巨大的工夫建造的。每条巷道,宽都是三丈,也就是十米。所有的巷道都是用平整的石块铺砌而成。巷道两旁则是一排排的参天大树,这些都是不知道多少年的古树了。大树底下,几乎每隔一小段距离,就会有石桌石凳,只是给人们休息聊天时准备的。

    整个村子,总共有3道河流,其实也可以说是一道,因为它们有着共同的源头,最终也是汇聚在一起。其中两道,是在村子的东西两面,沿着山脚流淌。还有一条,则直接从村子中间穿过,而且这条小河十分的笔直。之所以会这样,那是因为,它是人工开凿的,为的就是村民们用水方便。小河之上,几座十分精致的石桥矗立着,那是为了来往方便建造的。

    三条河流的源头便是村子北面的青龙潭水库,而汇聚的地方这是村子南面的小码头,也就是吴明他们下船的地方。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