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里,永远将逆耳的忠言放在行事的第一位。正因为有这样的胸襟,他们离成功的距离近在咫尺!

    ☆、敢用逆耳的意见(3)

    勇于纳谏

    “三人行,必有我师”,虽然这是一代圣人的名言,但许多人却很难接受别人提出的缺点,更不用说去改正。生活中有不少人喜欢沉浸在自己狭小的空间中,沾沾自喜,总认为自己是完美的,一旦有人指出自己的缺点,他无法容忍。但老粗却不会这样,他们敢于正视自己的缺点,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唐太宗李世民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个。

    李世民曾说过一句千古传颂的至理名言:“用铜做成镜子,可以使人将衣帽穿戴整齐;用历史作为镜子,可以使人了解各个王朝兴衰的原因;用人作为镜子,可以知道自己行为的正确与错误。”正因为他能注意总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注意采纳群臣的建议和批评,才成就帝业,开创“贞观之治”。

    在以人为镜方面,唐太宗经常向群臣征求意见,并虚心接受臣下对他的指责和批评。魏征经常不客气地当面指责他的错误,有时弄得他很难堪。有一次退朝后,他怒气冲冲地说:“我总有一天要杀掉这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闻听此言,问他这个乡巴佬是谁,他回答说:“魏征常常在朝廷上侮辱我。”皇后听后就告退了,然后穿上朝服站立在庭中。唐太宗看到后,不禁吃惊地问她为什么要这身穿戴,皇后回答说:“我听说君主贤明,臣下才会直言不讳,现在魏征直言不讳,正说明您是贤明的君主。我怎么能不向您表示祝贺呢?”

    唐太宗听后不由得转怒为喜。因此,尽管魏征的直谏,常使唐太宗一时不快,但当他想起长治久安的大目标时,总是能接受魏征的正确建议和批评。贞观十二年,唐太宗对官员们说:“自从我做皇帝以来,纠正我过失的功劳,应该归于魏征。”魏征去世后,唐太宗十分痛惜失去一面能使他知道过失的镜子。

    有一次,唐太宗派太常少卿祖孝孙去教宫人演奏、歌唱,结果却令唐太宗很不满意,为此,祖孝孙受到唐太宗的严厉责备。温彦博、王珪进谏说:“祖孝孙是个文人雅士,陛下却派他去教宫人音乐,这种安排就不合适,结果不能令陛下满意,又要责备他,我们认为陛下的行为不对。”

    唐太宗听后不禁发了怒,说:“我把你们当成心腹,你们应该对我忠直。你们的言行是依附下官,欺骗我君主,要为祖孝孙开脱罪责!”

    温彦博连忙跪拜在地,请求饶恕。王珪不拜,反问唐太宗:“既然陛下以忠直要求我们,现在我们谈论的内容难道是私曲吗?这是你陛下有负于我们,而不是我们辜负你陛下!”

    唐太宗听后,只好沉默不语。第二天,唐太宗对房玄龄说:“自古以来,帝王纳谏实在是很困难。我昨天错误地责备温彦博、王珪,到现在还感到后悔。请诸位不要因此而不畅所yù言。”

    唐代的中枢决策机构是中书、门下两省,中书省负责起草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批驳。贞观二三年,唐太宗对中书、门下省的官员们说:“中书,门下,是国家的决策机关,我的诏令如不合适,你们都应该提出批评和建议。可现在你们都是顺从我的意见办,没有反对。如果中书、门下省的职责仅仅是发发文件,那么谁不能担任中书、门下省的官员呢?又何必要选择人才来担任呢?”从此以后,一切按规章办事,凡是军国大事,中书省的官员每人都要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在文件上签名,这叫做“五花判事”,门下省的官员进行认真的审核、驳正、批准后备军,才正式以皇帝诏令的名义,jiāo尚书省执行。

    由于李世民能以人为鉴,虚心纳谏,并有相应的制度保证反对意见的发表,史称贞观年间“鲜有败事”。

    历史上也有因为不纳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