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的好莱坞,和初创时期的好莱坞有着很多本质的不同。
如果仔细分析,明星制绝对是最大的不同之一。
在好莱坞初期,观众对电影感兴趣的,很大程度上是觉得一部电影好不好看搞不搞笑,在满足自己情绪快感的基础上,才回去注意到电影中的表演。
随着好莱坞电影的逐渐成熟,一方面,观众的审美标准迅速提高,对电影产生了很完整的判断体系,另外一方面,好莱坞的电影公司,尤其是那些电影工作者,也摸清楚了观众的心思,在演员的选择上绞尽脑汁,这样就产生出了一个结果:第一批明星被制造出来。
比如好莱坞第一代明星的代表玛丽·璧克馥,当时年纪轻轻的他加入好莱坞之后,成为格里菲斯的御用女演员,也成为美国默片时代最受欢迎的女演员之一,一头金发、长相甜美的她,几乎在一夜之间征服了整个美国,所拍摄的电影受到广泛欢迎,让电影公司赚得盆满钵溢。
明星的出现,对于好莱坞来说,是件好事。某种程度上,标志着好莱坞电影的成熟。
明星为电影公司创造了巨大价值,有时候,即便是一部烂片,只要有大明星参演,也能够财源滚滚,而明星本身,凭借着这种观众资源,也不再是早期电影行业中最底层最凄惨的角色,完全可以和电影公司讨价还价。
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对于大电影公司来说,拥有多少当红明星,就是实力的最好体现。派拉蒙就曾经说过,他们拥有“比天上的繁星还要多的明星!”
大公司和大明星的合作,产生了一种良性循环,但对于小公司来说,这就致命了。
道理很简单:好莱坞每年至少生产几百部电影,在这些电影中,观众自然会选择那些大制作、大明星的作品,那些成本低根本就没有明星的电影,很少受到关注,除非它本身的故事十分精彩。
一部电影,观众不多,赚不了钱,背后的电影公司自然麻烦。大电影公司可以无所谓,小电影公司因为一部电影关门倒闭的事情发生得太多了。
因为这种情况,也导致着大公司越来越大,小公司越来越难生存。
电影想火,找明星!这已经成为这个时期好莱坞电影人的生存法则。
这,也正是约翰·福特担心的理由。
“咱们花不起钱来找大明星呀。”约翰·福特痛苦道。
1940年的好莱坞,明星如云,早期的玛丽·璧克馥,以及后来迅速成长的亨弗莱·鲍嘉、克拉克·盖博、加里·格兰特、亨利·方达、约翰·韦恩、凯瑟琳·赫本、葛丽泰·嘉宝、费雯·丽等等,这些好莱坞电影史上最大牌的明星,此时如同群星绽放。
他们是光芒四射的,是一呼百应的,但是,身家也是高得离谱的。
就拿1940年风光不在的璧克馥来说,她的一部电影没有50万美元是绝对不可能出演的,至于那些当红明星,可想而知。
“那就找一些小明星,也称呀。”雷奥道。
约翰·福特坚决摇头:“不划算。要找就找大的,要就不找。那些小明星,花钱也不会少,起码十几万美元,拍出去之后,电影的效果也不会好多少。”
维克托十分认同约翰·福特的意见:“各位,演员的事情,我早就想好了,我们这一次,不请任何的明星。”
“这可是一件冒险的事情,没有明星很有可能这部电影再好,观众都不会去注意。”尼古拉斯道。
维克托笑道:“明星,都是创造出来的,没有天生的明星。我们现在没钱,请不起,我们最主要的任务是把这部电影拍得扎扎实实,如果拍出来无人问津,那只能说我们运气不好。”
“我支持你,维克托。”尼古拉斯认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