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艘英国战列舰,最后面则是“马萨诸塞”号与“亚拉巴马”号两艘美舰。更要命的是,航道只有五百米宽,因此只有最前面的“前卫”号能够用舰首的四门主炮向德舰开火,而后方的五艘战列舰都因为射界受到遮挡而无法开火。

    坎宁安没有慌张,非常冷静的下达了加速命令。

    此时“前卫”号距离航道出口还有大约五公里。如果全速航行的话,只需要六分钟就能离开航道,进入开阔海域。

    问题是“前卫”号并非全速航行。

    在通过多佛海峡的时候,本土舰队的航速只有十二节。

    事实上,这也是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所能达到的最高航速了。要知道,即便以十二节的速度航行,哪怕航向只偏差了五度,也只需要几分钟就能冲出安全区域,也就有可能撞上航道附近的水雷。别忘了,大型战舰都不够灵活,而且舵效并不高,在舰长下达了转向命令之后,不可能立即转向,中间会有一个时间差。战舰在这个时间差内航行的距离,绝对不能超过安全范围。由此,也就决定了战舰在航道内的最高航行速度。只要高于这个速度,那么就有可能遇到危险。

    从十二节加速到三十节,就需要好几分钟。

    也就是说“前卫”号大概需要十分钟,才能进入开阔海域。

    在这十分钟内“前卫”号只能用四门主炮进行还击,而且这也是本土舰队所能动用的全部火力。

    问题是,即便离开了航道,局面也不见得乐观。

    这就是,多佛海峡整体上是一个喇叭形状,而且英国皇家海军布设的雷区也基本上沿用了这一外形。在离开了航道之后,安全海域的宽度并不是立即扩大的,而是呈喇叭状逐渐扩大。也就是说,要继续向北航行,可供本土舰队利用的安全海域才会逐渐变得宽敞,也才可以使本土舰队横向展开。

    对此,坎宁安有着非常清楚的认识。

    可以说,要想扭转局面,他就必须向北航行二十公里以上。

    原因很简单,让六艘战列舰横向展开,需要足够宽敞的空间。要知道,战列舰的转向半径都不会小到哪里去。“前卫”号在全速行航行的时候,转向九十度就得横向航行五公里以上。

    当然,这还不是最大的问题。

    通过降低航速,就能缩短转向半径。

    关键在于,让六艘战列舰横向展开,在确保相邻两艘战列舰保持安全距离的情况下,编队的长度超过了十公里。

    如此一来,就要到达航道出口以北大约十五公里处,才能获得这么宽的安全海域。

    当然,这只是理论情况。

    在作战中,舰队肯定得保持一定的航速,战舰不可能在静止状态下与敌人交战,因此如果安全海域的宽度只有十公里,那么在首舰到达转向点的时候,尾舰才刚刚完成转向,跟上舰队的步伐呢。

    显然,舰队作战所需要的安全海域的宽度肯定不止十公里。

    正常情况下,六艘战列舰组成战列,所需的海域宽度在三十公里以上。

    问题是,这是当时不可能办到的事情。

    要知道,德舰所在的位置,安全海域的宽度也只有十五公里左右。也就是说,本土舰队要到达德舰所在位置北面大概十五公里处,才能获得三十公里的安全海域,也才能够全部展开排成战列。

    显然,德舰不会给本土舰队这个机会。

    要知道,航行三十多公里,即便全速冲刺,也需要大约四十分钟。在此期间,两艘德舰能够打出数十轮齐射,投掷数百枚炮弹。哪怕只有百分之三的命中率(这是德军主力舰在大战期间的平均命中率),也意味着会有数十枚炮弹击中英舰,而这足以让四艘、甚至更多的英舰丧失战斗力,或者击沉三艘英舰。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