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3/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倒在了血泊中,响声惊动了爷爷。不顾一切的小新又将菜刀砍向了他。爷爷受伤后逃出家门。小新翻箱倒柜也没有找到那4000元钱,只在奶奶兜里找到了两元钱。事后,小新的爷爷说,那是奶奶为孙子准备的早点钱。小新捏着两元钱在村口的一个洞里躲了起来。思来想去,还是投案自首了。

    小新告诉记者,奶奶从小最疼爱他,有什么好吃的都惦记着他。他在看守所里最想念的就是九泉之下的奶奶。“我当时只想着拿到钱后就去网吧,根本没想后果。如果让我在上网和奶奶之间重新选择,我肯定选择奶奶。”说到这里,他痛哭流涕起来。

    北京大兴一家六口灭门惨案凶手李磊已于11月30日晚被押解回京。李磊是不是有精神病?平日里的“好人”为什么会这么残忍?惨案又对家庭和社会给出怎样的启示?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心理研究所所长马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一一做出了分析。

    案前有预谋、事后有计划逃跑凶手应可排除精神病

    11月27日16时许,北京大兴发现灭门惨案,一家六口家中被害,最小的年龄不到两岁。29岁的李磊竟亲手将父母、妹妹、妻子和两个儿子用利器杀害。

    媒体披露,据李磊交代,起杀心时因为“长期的家庭积怨在心中累积”,用的是“事先准备好的单刃刀”,先杀害妻子,随后又来到妹妹的房间,将其杀死,后又将闻讯赶来的父母残杀。作案后,李磊清理了现场。作案前的当天下午,李磊就已经购买好24日晚8时从北京开往深圳的火车票。

    马皑分析指出,从李磊的行为表现上看,事先有预谋、事后有计划逃跑,明确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应该可以排除精神病的可能。

    多元化时代二分法判断已过时对犯罪者的认识不该脸谱化

    案发后,很多熟悉李磊的人都感到异常的惊讶。通过李磊好友向媒体描述,李磊是个不错的人,如“李磊很疼两个儿子”、“遇事沉着讲义气,是个真正的男人”、“掌握财权不缺钱,对父母很孝顺”等。大家都不敢相信这样的一个“好人”会如此凶残。

    “每每有极端恶性案件发生,媒体总是会关注‘犯罪嫌疑人是不是有精神疾病’。犯罪嫌疑人周边的总是惊讶‘这么好的一个人怎么会杀人’,”在马皑看来,这说明人们对犯罪人的认识还是脸谱化的,还停留在“二分法”时代,即简单的把人区分为好人和坏人。

    “然而在社会多元化的情况下,人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也趋向多元化了。人很难凭借自己的认知去揣测别人的行为。这就要求人们要改变刻板印象,放弃二分法的判断标准。”马皑指出,犯罪嫌疑人李磊的作案手法反映了他性格上的凶残,至少可以说他近一段时间内是凶残的、冷酷的。

    人的性格在12岁前基本成型孩子犯错父母是第一责任人

    李磊的凶残让人惊愕的同时,也让人反思,家庭和社会是不是也承担一定的责任?

    “孩子有错,父母是第一责任人。”马皑称,人的性格在12岁之前就基本定型了。人的性格或者说人格,将影响人的一生。”马皑指出,在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认知能力的时候,孩子是以家长和老师的认知及行为做范本的。然后再不断得改变自己的认知,培养自己看问题的方式。成长的环境、遇到的挫折、婚姻状况,都会对一个人的认知产生很大的影响。

    媒体披露说李磊之所以杀死两个孩子,是担心“自己逃亡后孩子没人照顾”。“这说明李磊的价值判断存在一定的偏执性,案发前他的价值观是扭曲的。”马皑分析,李磊所理解的‘家庭积怨’,和大多数人的认知的不太一样。也就是说,在李磊看来无法解决的矛盾恩怨,可能在其他人看来并非是无法化解的。由于李磊认知上的偏执,导致他采取了极端行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