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5)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他真是当时文坛的盟主。韩愈虽然开了宗派,

    却不曾有意立宗派,欧c苏是有意的立宗派。他们虽也提倡道,但只促进了并且

    扩大了古文的发展。欧文主自然。他所作纡徐曲折,而能条达疏畅,无艰难劳苦

    之态;最以言情见长,评者说是从史记脱化而出。曾学问有根柢,他的文确

    实而谨严;王是政治家,所作以精悍胜人。三苏长于议论,得力于战国策c

    孟子;而苏轼才气纵横,并得力于庄子他说他的文“随物赋形”,“常

    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32;又说他意到笔随,无不尽之处33。

    这真是自然的极致了。他的文c学的人最多。南宋有“苏文熟,秀才足”的俗谚

    34,可见影响之大。

    欧c苏以后,古文成了正宗。辞赋虽还算在古文里头,可是从辞赋出来的骈

    体却只拿来作应用文了。骈体声调铿锵,便于宣读,又可铺陈词藻不着边际,便

    于酬酢,作应用文是很相宜的。所以流传到现在,还没有完全死去。但中间却经

    过了散文化。自从唐代中叶的陆贽开始。他的奏议切实恳挚,绝不浮夸,而且明

    白晓畅,用笔如舌。唐末骈体的应用文专称“四六”,却更趋雕琢;宋初还是如

    此。转移风气的也是欧阳修。他多用虚字和长句,命名骈体稍稍近于语气之自然。

    嗣后群起仿效,散文化的骈文竟成了定体了。这也是古文运动的大收获。

    唐代又有两种新文体发展。一是语录,一是“传奇”,都是佛家的影响。语

    录起于禅宗。禅宗是革命的宗派,他们只说法而不著书。他们大胆的将师父们的

    话参用当时的口语记下来。后来称这种体制为语录。他们不但用这种体制纪录演

    讲,还用来通信和讨论。这是新的记言的体制,里面夹杂着“雅言”的译语。宋

    儒讲学,也采用这种记言的体制,不过不大夹杂译语。宋儒的影响究竟比禅宗大

    得多,语录体从此便成立了,盛行了。传奇是有结构的小说。从前只有杂录或琐

    记的小说。有结构的从传奇起头。传奇记述艳情,也记述神,但将神怪人情化。

    这里面描写的人生,并非全是设想,大抵还是以亲切的观察作底子。这开了后来

    佳人才子和鬼狐仙侠等小说的先路。它的来源一方面是俳谐辞赋,一方面是翻译

    的佛典故事;佛典里长短的寓言所给予的暗示最多。当时文士作传奇。原来只是

    向科举的主考官介绍自己的一种门路。当时应举的人在考试之前,得请达官将自

    己姓名介绍给主考官;自己再将文章呈给主考官看。先呈正经文章,过些时再呈

    杂文如传奇等,传奇可以见史才,诗c笔c议论,人又爱看,是科举的很好媒介。

    这样的作者便日见其多了。

    到了宋代,又有“话本”。这是白话小说的老祖宗。话本是“说话”的底本

    :“说话”略同后来的“说书”,也是佛家的影响。唐代佛家向民众宣讲佛典故

    事,连说带唱,本子夹杂“雅言”和口语,叫作“变文”:“变文”后来也有说

    唱历史故事及社会故事的。“变文”便是“说话”的源头:“说话”里也还有演

    说佛典这派。“说话”是平民的艺术;宋仁宗很爱听,以后便成为专业,大流行

    起来了。这里面有说历史故事的,有说神怪故事的,有说社会故事的。“说话”

    渐渐发展,本来由一个或几个同类而不相关联的短故事,引出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