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让我惊讶一番,感叹现在朝廷地明白人终于多起来,让我可以轻松轻松。
又和他们讨论一会如何整编火凤军团的问题后,我谈起史家兄弟归宋的问题。
史天泽等人从山东到两淮,最后前来建康,一路声势极大,几乎半个东南都知晓,如此大地声势,如果朝廷不给个明确的说法,只怕也不好交代。但若是这件事情做地好,那意义可就深远,远的不说,就说金国西夏,想必那边地将领也多少有些不同心思,将来两军对垒,这就是可以决定彼此消长的一个诱因。
在场无一
都知道此事对大宋的意义,因此都有些谨慎,吴武因的事情,首先开口:“陛下,史天泽三兄弟,久在蒙古麾下,这次投宋,也是因为彩云公主攻破中都,三人走投无路的结果。对我大宋有多少忠诚之心,恐怕很难说,若马上委以重任,只怕有问题。”
“不然!”刚接替史嵩之成为吏部尚书的吴潜站出来反对,“史家兄弟投宋,无论是真心还是假意,但此事已经哄传北方和东南,相信不久河南西北也会闻之,如果我们慢待他们,只怕会让其他有心归宋的他国将领心生疑虑。以微臣意见,不仅应该重用,还要让他人感受到我大宋对其的重用,此举可以在不动声色之间瓦解敌方斗志,可比十万大军。”
司马风微微皱眉,没有说话。其他人有赞同,也有反对,从军事方面来说,重用一个不知心思的降将,万一以后造成什么问题,只怕会让己方出现重大损失,但从政治意义上来说,当其他人得知降将也可以在大宋得到重用,那对他们的冲击肯定会巨大,特别是那些有才能,但又不想一路走到黑的人来说,更是如此。
不要以为人人都是忠心无比的贤人,是人都有私心,求生怕死是人之常情,如果加上高官厚禄的诱惑,那就更能拉拢人心,取得你所想像不到地成绩。为上者,不能要求所有人都忠心耿耿,那是不现实的,最有利的做法就是用其才,束其人。
无论是曹操地唯才是举,还是刘备的德才兼备,都不是选拔使用人才的好标准,就我看法而言,最好的标准是做出一定钳制后,用人不疑,如同孙权一般。
只是这个钳制度要把握好,太紧,则失去人才本身意义,太松,却又容易助长一些其他问题,这个问题没有一个定规,只能根据实际情况来判断。
史天泽有才干,彩云甚至称他有丞相之才,别的我不清楚,但我知道,这个史天泽在以往的历史中,曾经担任过忽必烈的丞相,根据史书评价,其表现极为优秀。不过也是,能被忽必烈看重的人,肯定在某方面有着过人之处。
至于他是否忠心的问题,我并不认为他真的就忠心我,但他是个明白人,只要大宋一直保持着上升地势头,他一定是大宋的忠臣良将,甚至其表现比很多人都会出色。这样的人不是~雄,但无一不是世事明达之辈,其才干可通文武,上马治军,下马理民,归朝让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做到。
从这个意义上讲,史天泽是大才,而且是不得不让人重用的大才。
眼见其他人还在争论,我也不打扰,只是默默考虑到底该如何对待史天泽?
不知争论了多久,司马风上前做出定论:“无论是重用还是闲用,都有利弊,不过微臣以为,史天泽等人是北地汉人,而北方先归于辽,后归于金,其后又被蒙古占据,近日方才被我朝廷大军收回。要说史天泽他们对我大宋多么忠诚,微臣第一个不信,但他既然选择投宋,而且是不辞辛劳的从北方一路南归,无疑证明他是一个明白人,知道我大宋统一天下之势不可避免,既然如此,微臣相信他也会做出明智选择。若陛下还不放心,不如让其和蒙古使节见面,以窥其心,不过此一来,到显得我大宋有些小气!”
我一听,顿时大喜,连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