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郡城外,十里以外的官道之上,一大一小两个身影行着,不知道的看见还以为是父子俩呢,而实际上却是主仆两人,正是去往真定县的柳琪两人。
柳琪干咳一声道:
“汤护院,若路上碰上什么事,我们就以父子相称。”
“少爷,我明白,可是真就这么过去吗?
老爷夫人那边如何分说,到时候只怕我不好交代。”汤成愁眉苦脸起来。
柳琪一笑道:
“放心,这有事,本少爷撑着,有我保你,你怕什么!”
汤成这才脸色稍好。
柳琪见此笑道:
“好了这些小事,不用放心上,没人的时候你可以叫我公子,但有人的话,你懂的”
汤成活了半辈子,哪能不明白,道:
“是,少
你这孩子,为父让你在城里好好上学,你不听话,还让夫子轰出学堂,看老子回家不好好教训你一翻!”
柳琪起初一听,瞪向汤成,后者向身后使了使眼色,柳琪眼角瞥见,身后却是有一赶驴车的经过。
于是柳琪只好配合,演了一出被老子训的孩子,颇让其心中不爽。
这时汤成向那个驾驶驴车的老汉问道:
“老人家,这是要去哪?”
那老汉五六十岁的样子,闻言看了一眼汤成,见对方颇为友善,便心安下来,说道:
“老头子我,真定县二十里外王家村人,这是要回家了,若不是常山郡城中有大户人家专门订用了老头子家的柴火,我可不想每月都跑这一趟的。路途有点远”
最后一句老汉似自言自语。
汤成笑道:
“老人家,我们也要前往真定,不如捎我们一程,好处必然少不了你。”
一听有这好事,老汉当既满口答应下来。
随后汤成把柳琪抱上驴车上坐好,汤则坐于老汉驾车的另一边,驴车在老汉的催促下,又行了起来。
路上也有一些其他的行人,例如商队和一些百姓,但对这驴车上几人,当然不闻不问,事不关已,走自己的路,管别人搭不搭驴车!
在这前行中,汤成则与这老汉攀谈起来:
“老人家可知道真定县附近的赵家村?
我父子二人正是要前往那里。”
老汉笑道:
“这个老头子倒知道,这县外确实有个赵姓村子,等到了我给你们指路便是。”
汤成自然连声道谢,看向坐于后面的柳琪,见其对自己微笑赞赏,汤成略有得色。
汤成又问道:
“老人家,以我们这速度,什么时候,才能到真定县外啊?”
老汉笑道:
“年轻人,没坐过驴车过去吧?”
汤成讪讪一笑:
“确实没坐过。”老汉笑道:
“这我们不能走官道,得走一条小路,虽然慢点,但胜在安全啊,所以要到将近入夜了,才可能到。”
汤成明知故问得来一句:“为什么不走大路呢?”
老汉笑道:
“年轻人有所不知啊,我来往常山与真定之间,这其中哪条路安全,哪条路危险还是知道的。如今天灾连连,百姓困苦,有的走投无路,挺而走险,干起了无本买卖。有的路恐怕走到一半我们就要不知道遭遇多少次拦路劫财的事的。
所以老头子选的那条小路,慢是慢了点,但胜在安全啊!”
“原来如此。”汤成点头。这时老汉又问汤成他们去往那里干什么,当下汤成只是胡乱塘塞一番。
一路无话,只是偶尔停下吃点干粮,小解一下。
让汤成有点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