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他去找易之达成煽动民众情绪的目的的。
“陛下。”深夜复命,宋谦士毕恭毕敬,“陛下交代的那份情报,已经交到了易之手中。他许诺明日中午之前就会把文稿给出。”
虽是深夜,虽坐的是无法倚靠的雕龙榻,朱鼎钧看起来依旧精力十足,背脊更是挺直。他毕竟是这个帝国到如今唯一一个几乎没有尝过任何卑躬屈膝滋味的人,没有多少需要弯曲背脊的经验。
“这就好。”他这么说,“我大明自英宗便知海疆之贵,可鲜卑利亚却不被人放在眼中,这着实是个难题。海疆有顾帅照料,朕也是放心的,也只有罗斯那边了”
听见朱鼎钧竟和其他人一样叫了顾斯一声“顾帅”的时候,宋谦士不自觉地一眨眼,其他的表情没有半个,顺着朱鼎钧的话往下说:“旁人不知,然我大明从来天子守国门,决计不可让祖宗基业丧失。”
朱鼎钧轻轻勾了勾嘴角,像是一个笑容。
天子守国门?
宋谦士再忠诚,也不是皇室嫡系,不会知道这句传自那位传奇亲王的话还有下半句,听起来却不怎么美妙。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不吉利,却是先辈对后人的寄望。大明传至如今,天下大势早已不是英宗时候的模样了,说不准有一天,这句话还真要应验在他这个皇帝身上。
那位亲王,一生神话,让大明知道了海疆之重,夺下了鲜卑利亚大片土地,嘱咐后人好好珍惜,数百年之后,犹有智慧让人捉摸不透,只有事后方才察觉其中神奇。然而他偏偏没有如同对海疆一样给鲜卑利亚一个让人无法不去固守的缘由。他这后人做起来,多有困惑无奈。
只是祖训代代相传,鲜卑利亚必须保住。
那就看看易之先生,会拿出如何的文章吧。
想起那次在宫内的见面,那张面孔下隐约不愿弯曲肢体的愤慨,朱鼎钧有遗憾和无奈。
这就是他和顾斯最大的不同,和最大的劣势。他毕竟是大明的皇帝,也被大明流传下来的太多东西束缚。规矩或者祖训,都是一样的。
易之会写出什么样的东西,对于这个时代的人而言,或许是个迷。然而若是有和易之类似的成长环境,仅仅是在看到这篇文稿的标题的时候,就会懂了。
《华夏虽大,却没有一寸国土是多余的!》
多番忖度,易之才用了华夏这个字眼。毕竟大明和以往已经不是一个朝代了,而中华民族,却依旧是那个中华民族。用国土而非土地,则是为了囊括海上国土。
如果一篇文章,连易之自己都无法说服无法打动的话,他还写来做什么?将对曾经历史上一切无法接受,不能满意的情绪投射到大明身上,易之就有了许多话想要说。
“华夏虽大,却没有一寸国土是多余的。
不因其他,只因每一寸国土,都是染血的。
我们的父辈,祖辈,上溯至远古c太古,将血脉传给我们的那些人,就在华夏的国土上生老病死。最开始是荒原和山林,华夏一族与猛兽c火灾c地震c旱涝搏斗,靠着石头打造的粗劣武器和短暂的寿命,让荒原和山林变成家。变得稍微安全一点,能够暂时栖身。为了生存的一次狩猎,就会有先民为之而死。突如其来的一场灾害,就会有部族彻底覆灭。
后来,为了保护这片土地上的家,为了耕地的母亲,饥饿的孩子,我们的祖先学会了守卫我们的土地。他们和其他人战斗,有时赢,有时输,每一次,都有人去死,把血落在我们所守卫的土地上。
我们的血脉,不仅流淌在身上,更浸润了土地。
”
没有多炫技的文字,易之原原本本按照自己的所思所想写下,用真心来表达。他用白话文,就能够把信息传递给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