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5)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源中人所以避秦隐居,就是因为他们得知郑客从华山君那儿得来祖龙将死c秦将大乱的消息。所以七八两句用“秦人相谓曰:吾属可去矣”轻轻地把两个故事天衣无缝地联系在一起了。“秦人相谓曰”之前省去了郑客传播消息,因而行文更加紧凑。“相谓”二字写出秦人传说时的神情,活跃纸上:“吾属可去矣”一句则写出了他们坚决而又轻松的感情,这些都是此诗神妙之处。

    最后诗人以“一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两句结住全诗。“春”字,承桃花春开,取春色美好之意。用“千春”而不用千秋,说明他对桃花源的赞美。这两句反映了李白对桃花源的向往和对尘世生活的厌恶。是啊,一旦进了世外桃源,就永远与这混浊纷乱的人寰相隔绝了。

    诗人写诗时可能预感到安史之乱的某些征兆,所以引喻故事,借古喻今,以表遁世避乱的归隐思想。结笔悠然而止,不再写入桃源后的如何如何,不但行文简洁,而且余音袅袅,也令人起不尽之思。

    沈熙乾

    古风其三十四

    古风其三十四

    李白

    羽檄如流星,虎符合专城。

    喧呼救边急,群鸟皆夜鸣。

    白日曜紫微,三公运权衡。

    天地皆得一,澹然四海清。

    借问此何为答言楚征兵。

    渡泸及五月,将赴云南征。

    怯卒非战士,炎方难远行。

    长号别严亲,日月惨光晶。

    泣尽继以血,心摧两无声。

    困兽当猛虎,穷鱼饵奔鲸。

    千去不一回,投躯岂全生

    如何舞干戚,一使有苗平

    这首诗是反映征讨南诏的事。南诏在今云南大理一带,是唐时我国西南地区民族建立的一个政权,其王受唐朝廷的册封。据资治通鉴记载,天宝九载750,杨国忠荐鲜于仲通为剑南节度使,仲通专横粗暴,失南诏人心,而云南太守张虔陀又对南诏王阁罗凤多所凌辱和征求,遂激起南诏反抗。次年夏,鲜于仲通发兵八万征讨,阁罗凤遣使谢罪,仲通不准,与阁罗凤战于西洱河,惨败,伤亡六万。杨国忠为他隐瞒败迹,又在东西两京和河南c河北地区大肆征兵。诗即以这一事件为背景,却不拘泥于其事,而是通过艺术的概括,深入挖掘事件的根源,将矛头指向唐王朝的国策。

    开头四句展现了一幅紧急军事行动的场面:军书飞驰,征调急切,一片喧呼救边的叫嚷声,连栖鸟也不得安巢。短短几句诗渲染出一种紧迫的气氛,“羽檄”,已是紧急文书,又以流星喻之,更显出十万火急。“喧呼”,已见催迫之状,又以群鸟惊鸣烘托之,愈见其督驱骚扰之甚,使人有鸡飞狗跳之感。这些都是以夸饰的笔墨,给人以强烈的印象。从事情的原委上看,下文“借问”四句言在楚地征兵,远征南诏,才是叙事之始。但是诗人没有从这里开头,而是截取一个惊人心目的镜头以为开端,将本事留到下面再补叙,避开平铺直叙的写法,使诗起得警动有势,能一下子抓住读者,是很巧妙的结构。

    “白日”四句,突然逆转,勾勒出一幅承平景象,与前面的战争气氛形成鲜明的强烈的对照。前两句全以天象为喻。以“白日”c“紫微”c“三公”c“权衡”象征皇帝和朝廷大臣,描绘一幅玉宇清平的景象。语语言天象,即语语言人世。人世的内容通过形象的天象展现出来,确是一种妙运。“天地皆得一”是从老子“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二句熔铸而成,即寰宇清平安宁之意。你看,白日辉耀,可谓君明;三公执枢,可谓臣能;四海清澄,可谓天下安定。如此承平盛世怎么会突然发生战争呢诗人虽然没有当即回答,而其不满之心,指责之情,讥讽之意,已尽在不言之中。

    “借问”四句,把兴兵讨伐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