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追随不及,啼竹成斑,那是够悲切的了。而今日萧瑟之秋景,竟使美丽的湘君一夜间愁成满头银发。这种新奇的构想,更使人可以想象到洞庭秋色是怎样的触目惊心了。客观世界如此,诗人自己的迟暮之感c衰颓之意,自然尽在不言中了。一个“老”字,融情入景,真可谓达到神而化之的地步。
再看三c四句:“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入夜时分,风停了,波静涛息,明亮的银河倒映在湖中。湖边客船上,诗人从白天到晚上,手不释杯,一觞一咏,怡然自乐,终至于醺醺然醉了,睡了。“春水船如天上坐”杜甫小寒食舟中作的感觉,渐渐地渗入了诗人的梦乡。他仿佛觉得自己不是在洞庭湖中泊舟,而是在银河之上荡桨,船舷周围见到的是一片星光灿烂的世界。诗人将梦境写得如此美好,有如童话般地诱人。然而,“此曲只应天上有”,梦醒时,留在心上的只是无边的怅惘。一c二句写悲秋,未必不伴随着生不逢时c有志难伸的感慨;这两句记梦,写出对梦境的留恋,正从反面流露出他在现实中的失意与失望。所以三c四句看似与一c二句情趣各别,内里却是一气贯通c水乳交融的。
这两句对梦境的描写十分成功:梦境切合实境,船在天上与天在水中正相关合,显得真实可信;梦无形体,却说清梦满船,梦无重量,却用“压”字来表现,把幻觉写得如此真切;从梦境的清酣,不难觉察出诗人对于摆脱尘嚣的愉悦,记梦而兼及感情,则又有暗中传神之妙。古代写梦的诗不少,但象这首诗这样清新奇丽而又含蓄丰富,却是并不多见的。
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笔调轻灵,无一笔粘着,是这首诗在艺术上的主要特色。诗人着意于真情实感的表现而并不拘守于形貌之似,因而写来不拘一格,超尘拔俗。无论写景叙梦,都有虚有实,惝恍迷离,诗境之缥缈奇幻,构思之新颖独特,为前人诗作所少见。
陈志明
湘驿女子题玉泉溪
湘驿女子题玉泉溪
红树醉秋色,碧溪弹夜弦。
佳期不可再,风雨杳如年。
这首诗最早录载于树萱录。书中说:“番禺郑仆射尝游湘中,宿于驿楼,夜遇女子诵诗顷刻不见。”所诵即上诗。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c魏庆之诗人玉屑都转录了树萱录的记载。前者把它列入“鬼诗”类,后者则列为“灵异”类。全唐诗的编者在收录此诗时,删去了树萱录关于它的本事的记载,题其作者为“湘驿女子”。
湘驿女子的姓名c身世已不传,只能从她留下的这首诗中,窥见其生活的片断和诗才之一斑。
全诗四句,二十字,写一个失去了幸福的爱情生活的女子心灵上的痛苦。内容丰富,感情强烈,模声绘色,形象鲜明,艺术概括力很强。
首句五字,用重彩抹出一幅枫叶烂漫c秋色正浓的画面。那优美的景色,宜人的气候,令人心醉神驰。“霜叶红于二月花”自是状秋色的名句,然“红树醉秋色”的境界,却也别具韵味。着一“醉”字,把“红树”与“秋色”联系起来,使抽象的秋色具体可感。用字精炼,以少胜多。
第二句“碧溪弹夜弦”,也写得情韵萦绕,优美动人。白昼消逝,夜幕降临,碧蓝澄澈的溪水,潺潺流动,好象有人在轻轻拨动着琴弦。夜色如许,如何能不动人情思这里,“碧”是个诉诸视觉的颜色字。在一般的夜晚,是无法分辨水色的。只有凭借天空的明月,身临溪畔的人,才有可能见得真切,辨得清楚。“弹”字下得也很妙。它不仅写出溪流富有音乐般的诗韵,而且以动显静,把一个万籁俱寂的夜色,烘托得更加幽深。诗虽未写月,却自有一轮明月朗照;未写人,却有一个少女的倩影徘徊溪畔;未写情,却有一缕悲哀寂寞的情丝,从“夜弦”的曲调中轻轻流出,如泣如诉,萦回耳际。这种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