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3/5)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两联对仗,这首诗除第一联外,三联皆对。不仅句与句对,而且同一句中也对,如“牙璋”对“凤阙”,“铁骑”对“龙城”。整齐的对仗,使诗更有节奏和气势,这在诗风绮靡的初唐诗坛上是很难能可贵的。

    张燕瑾

    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惜颜色,行逢落花长叹息。

    今年落花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

    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

    这是一首拟古乐府,题又作代白头吟。白头吟是汉乐府相和歌楚调曲旧题,古辞写女子毅然与负心男子决裂。刘希夷这首诗则从女子写到老翁,咏叹青春易逝c富贵无常。构思独创,抒情宛转,语言优美,音韵和谐,艺术性较高,在初唐即受推崇,历来传为名篇。

    诗的前半写洛阳女子感伤落花,抒发人生短促c红颜易老的感慨;后半写白头老翁遭遇沦落,抒发世事变迁c富贵无常的感慨,以“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总结全篇意旨。在前后的过渡,以“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二句,点出红颜女子的未来不免是白头老翁的今日,白头老翁的往昔实即是红颜女子的今日。诗人把红颜女子和白头老翁的具体命运加以典型化,表现出这是一大群处于封建社会下层的男女老少的共同命运,因而提出应该同病相怜,具有“醒世”的作用。

    诗的前半首化自东汉宋子侯的乐府歌辞董娇娆,但经过刘希夷的再创作,更为概括典型。作为前半的结语,“年年岁岁”二句是精警的名句,它比喻精当,语言精粹,令人警省。“年年岁岁”“岁岁年年”的颠倒重复,不仅排沓回荡,音韵优美,更在于强调了时光流逝的无情事实和听天由命的无奈情绪,真实动情。“花相似”c“人不同”的形象比喻,突出了花卉盛衰有时而人生青春不再的对比,耐人寻味。结合后半写白头老翁的遭遇,可以体会到,诗人不用“女子”和“春花”对比,而用泛指名词“人”和“花”对比,不仅是由于七言诗字数的限制,更由于要包括所有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可怜人,其中也包括了诗人自己。也许,因此产生了不少关于这诗的附会传说。如大唐新语c本事诗所云:诗人自己也觉得这两句诗是一种不祥的预兆,即所谓“诗谶”,一年后,诗人果然被害。这类无稽之谈的产生与流传,既反映人们爱惜诗人的才华,同情他的不幸,也表明这诗情调也过于伤感了。

    此诗融会汉魏歌行c南朝近体及梁c陈宫体的艺术经验,而自成一种清丽婉转的风格。它还汲取乐府诗的叙事间发议论c古诗的以叙事方式抒情的手法,又能巧妙交织运用各种对比,发挥对偶c用典的长处,是这诗艺术上的突出成就。刘希夷生前似未成名,而在死后,孙季良编选正声集,“以刘希夷诗为集中之最,由是大为时人所称”大唐新语。可见他一生遭遇压抑,是他产生消极感伤情绪的思想根源。这诗浓厚的感伤情绪,反映了封建制度束缚戕害人才的事实。

    倪其心

    宋之问送别杜审言

    宋之问送别杜审言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

    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