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3/5)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校里到处闲逛,或是唆使班里的同学一起反抗老师。青春期的暗恋忽而让她开心不已,忽而又让她痛苦不堪。大凡度过年轻岁月的人,都会对尼娜青春期那杂乱起伏的心绪以及对自己的怀疑产生共鸣,譬如她写道:”日记让我看清了自己的性格我的心胸狭隘,没有什么能够掩盖这一点。要想了解我的话,只消看看我经常想些什么就行了。今天,我看了以前写的几篇日记,不得不承认的是,看完以后觉得很不好意思不是非常悲观就是总想着男生,不是总想着男生就是非常悲观。”

    她确实非常悲观:所有被克格勃专门标记出的段落中,不难看出尼娜有时极度抑郁,常常冒出自杀的念头。有一次,她企图服下在奶奶家的药箱里找到的鸦片自杀。不过由于剂量不够大,她自杀未遂,未能引起任何人的注意。克格勃认为这些自杀的想法也是一种不爱国的叛逆表现。后来正是希望屡次战胜了绝望,她在日记中一遍又一遍地写道:”我是个人。我想要活着”

    尼娜一直期盼能走进外面的世界,好好享受生活,但这个愿望在她18岁那年最终落空了。就在尼娜家中所有的文件被没收的两个月后,克格勃突然再次上门。尼娜连同妈妈和姐姐们一起被捕,受到残酷的审讯,后来被判在臭名昭著的科累马劳改营劳改五年。科累马劳改营位于西伯利亚东北角的金矿开采地区,是”古拉格群岛”条件最艰苦的营地,关押着大量的政治犯。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尼娜一家全都奇迹般地存活了下来。劳改结束之后,全家又被判在西伯利亚流放七年。尼娜嫁给了劳改营中的狱友,她日后成为了一位画家。就我们目前所知的情况看,此后她从未提笔写作。

    英文版出版说明

    尼娜写日记的频率并不固定,有时两天写一篇,有时三个多月一字未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尼娜写得不如以前频繁,到最后只有零星几篇散记。她的日记共有厚厚的三本,由历史学家伊琳娜奧斯普娃在克格勃的档案中发现后得以重见天日。伊琳娜奧斯普娃在调查研究布尔什维克政权的反对者以及劳动营的反抗实例时,偶然发现尼娜的父亲谢尔盖里宾的档案,其中包含尼娜的日记。她立刻被尼娜简洁生动的文风折服,日记本身就是对过去那段岁月的生动见证。伊琳娜奧斯普娃的这一发现实属罕见,因为在通常情况下,除了少数文件被作为指控证据之外,其他所有在逮捕时被没收的日记和信件后来均被销毁。

    第4节:我要活着4

    尼娜的日记被发现后,最初由俄罗斯格拉斯出版社出版发行。为了出版英文版,我们找到了日记的俄语原稿后全部翻译成了英文。为了便于英语读者阅读,对译稿进行编辑时,篇幅缩减到原来的二分之一,删除了日记中过多的重复叙述,但却原封不动地保留了被原俄语版本中被编辑认为”个人感情过浓”的篇章,以及被克格勃划出的所有篇幅。每篇日记后以斜体字的形式增补了简短的评论和背景材料,旨在突出尼娜的叙述与历史的关联和互为印证。

    尼娜的这本日记始记于她13岁那年,就在年满14岁的前几个月。她和父母还有一对双胞胎姐姐住在莫斯科的一所公寓里。姐姐中一个叫尤金尼娅又名热妮娅,另一个叫奥莉加又名莉莉娅。那时尼娜的父亲刚从西伯利亚的三年流放中归来,整个家庭生活处于被监视的状态下。当时的社会要求所有的公民都必须完全忠于政府,同时还要做到勤劳守纪。住房是一个大问题,对于人口快速增长的大城市尤为如此,城市人口人均拥有45平方英尺约15平方米的居住面积。相形之下,尼娜一家当时的住所就显得宽敞多了。

    尼娜在学校里最好的朋友是伊琳娜沙罗娃。另一个重要人物是尼娜的同学廖夫卡列夫的昵称尼娜的暗恋对象。廖夫卡是尼娜所敬仰的数学老师尤利娅伊万诺娃的儿子。尼娜比班上正常学龄的学生大了两岁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