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比萨斜塔上做的,这一说法却遭到了许多学者的质疑,不过,争论不休的舌战反而更增添了斜塔的神秘感和魅力。
于1350年完工的比萨斜塔是属于比萨大教堂的钟楼,为八层圆柱形建筑,高545米,平面圆形的直径为16米,从下至上,共有213个由圆柱构成的拱形券门,为大理石用料,重达142万吨。塔内有螺旋状楼梯294级,沿梯而上至塔顶,比萨城秀丽风光可尽收眼底。人们还可以从塔中间的楼梯走到任何一层的围廊上向外眺望。比萨斜塔是意大利优秀的古代文化遗产,被誉为中世纪七大建筑奇迹之一。
但是你知道吗如果比萨斜塔的第一位设计师博纳诺皮萨诺稍稍多费些心思,或者负责施工的工匠们不仅仅是去注意塔身的美观而沉湎在罗马式建筑的空间想象中,这个错误也许不会出现;如果在斜塔建好三层之后因发现塔身已经倾斜而从此停工c永远废弃,或者90年后另一建筑师西蒙纳试图调整塔身的愿望得以实现,我们大概都不能见到今日斜塔的奇观了。幸好,最终有一位勇敢而富于智慧的建筑师托马素完成了斜塔的施工,从而让人们得以欣赏到它的绝代风采。
虽然俗话说:“比萨斜塔像比萨人一样结实健壮,永远不会倒下。”事实却是,从1918年开始测量以来,塔身每年平均向南倾斜约1毫米,至今其顶部中心点偏离垂直中心线已近5米。1980年地震时,斜塔曾摇晃了22分钟之久,真是岌岌可危。为了挽救这座著名建筑,意大利政府采取了种种措施。早在1930年,塔基周围就被灌浆加固,1973年又禁止在以斜塔为中心,半径15公里范围内抽水。据专家预测,如无意外,斜塔还可能保持250年之久。虽然意大利人不惜重金苦心经营,但斜塔是否果真会“斜而不倾”
看来,答案不在今天,而在未来。
圣母和殉道者教堂万神庙
万神庙,又称潘提翁神殿,是古罗马的建筑杰作之一,现列为意大利国家圣地。
兴建于两千多年前的万神庙过去一直封闭,罗马皈依天主教后,教皇博理法四世把它改为“圣母与诸殉道者教堂”,到了近代,又成为意大利名人灵堂。
神庙正面排立着16根土红色科棱斯式花岗岩石柱,上覆三角门楣的长方形柱廊。每根石柱高125米,柱头上部是藤曼似的涡卷,下面是茛苕花的茎叶图案。由于柱头的增高和形状的更加丰富c复杂和轻柔,柱子也更显得修长苗条了。神庙正面呈长方形,内部是一圆形大厅,直径和高度均为43米,由8根巨大的拱壁支柱承荷。四周墙壁厚达62米,外砌以巨砖。无窗无柱,只在圆顶顶部有直径9米的采光圆眼。
万神庙还是第一座注重内部装饰胜于外部造型的罗马建筑。但原有的部分青铜与大理石雕刻失之于外国掠夺或移用于后来别的建筑,外墙的瑰丽红石也已不翼而飞,失去了往昔的风采。唯有神庙入口处的两扇青铜大门为至今犹存的原物,高7米,宽且厚,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青铜门。
大厅四壁神龛供奉着天主教圣人,厅中有多座祭台,祭台上有多幅表现“仁爱圣母”的画像,有的是圣母给圣尼各老显圣,有的是圣母领报而其中“圣母寻子”的一幕最耐人寻味。
每年逾越节,父亲约瑟和母亲玛利亚都要带着耶稣到耶路撒冷去,按照犹太人的宗教习惯,在那里住上几天。逾越节的庆祝活动分两处举行;男女隔开,不许混杂,唯有孩童不受限制,可以自由地跑来跑去。
耶稣12岁这年,父母照例带他去过节。在耶路撒冷听音乐,吃羊羔,唱歌跳舞,丰富多采的活动令大人小孩都获得了心灵上的满足和愉悦。节期满了,父母随着潮水般的人流往回走,男的跟男的结伴,女的和女的同行,他们却都没料到耶稣仍留在耶路撒冷,约瑟和玛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