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4/5)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有人喊:“我在这里”定睛一看,果然是大狗他衣貌如旧,神态依然站在那里,大家又惊又喜,忙奔过去连声问他是怎么回事。大狗说:“我刚一摸到石耳,就发现绳索变成了一条可怕的大蟒蛇,我挥刀斩蛇,人却直往下落,我当时已吓得昏昏沉沉,只仿佛觉得被什么托起来,还听到一个声音说:记住,不要去采那石耳就什么也不知道了。我刚才醒来,才发现落到这里,又看见你们,便喊了起来。”大家惊诧极了,抬头望望,那石耳仍在山风中摇曳。

    大狗的奇遇一下子传开了,许多人都想去摸一摸那神奇的大石耳,可又惧怕那艰险的悬崖。后来,不知是哪天,深山里来了一队工匠,他们用朝霞抹红梁柱,用草木染绿栏杆,用小花的色彩描绘出许多图案,人们就突然发现围绕着神奇的石耳,峭壁上出现了一座上不摩天,下不接地的“悬空寺”。工匠们临走时还留下话说,有灾有病的人,如果登上悬空寺虔诚拜佛,再摸摸石耳,灾祸和病痛就会消除。

    正如古代诗人描绘的那样:“飞阁丹崖上,白云几度封。”“蜃楼疑海上,鸟道设云中。”悬空寺建在翠屏山一道绝壁的半山腰,上载危岩,下临深谷,傍雀暂栖,凌空拔飞,堪称恒山十八景之冠。隔谷遥望,悬空寺如一只玲珑剔透,振翅欲翔的雏凤,美丽而清新;谷底仰视,它又恰似一道瑰丽的彩虹,闪烁在白雾蒙蒙的天际。这寺,在粗扩的燕北大山对比之下,显得纤巧而文静,宛若一座精致的七彩浮雕;然而,它又是那样地具有感人的力量,只要看上一眼,哪怕只是一瞥,都会使人感受到一种力的冲击,一种巧的震撼。

    镶嵌在万仞峭壁之间的悬空寺为木质结构,根据力学原理,三层檐歇的两座山顶殿间都是半括飞梁为基,巧借岩石暗托,高低错落,参差有致,可谓匠心独运。寺背西面东,南北危楼对峙,共有殿宇楼阁四十余间。上下有螺旋式楼梯相通,走在木梯上,前人似踩在后人的头顶;中心阁与边阁之间搭有栈道,一踩上去就“吱吱”作响,透过木板的缝隙便能望见深谷,比过黄山天都峰的鲫鱼背更令人魂飞魄散。

    悬空寺里还珍藏着铜铸c铁铸c石雕c泥塑等各种佛像八十多尊。历代名人游历于此的题咏也多镌刻于壁间。如此荒僻的地方竟有如此瑰丽的建筑,经受了上千年雨雪风霜而不朽的悬空寺,不能不说是世界建筑史上一个“公输天巧”般的奇迹之作。

    深山中的奇迹佛光寺大殿

    1939年6月,正是夏初时节,佛教圣地五台山风景优美,吸引着众多的游人和香客。蜂拥而来的人们各怀心事,游荡在台内台外的各处风景点上。

    一天下午,有队人马来到了五台山边,他们背着重重的行囊,仔细看他们的衣着打扮和神态不像一般的游人。果然,他们不像其他的游人那样直奔五台山,而是沿着五台山外围陡峭的山路迂回着缓缓而行。一路上,山路陡峭,人迹罕至,只有树木花草格外地繁茂,但这一行人似乎无心欣赏,他们的眼睛除了留心走路,免得掉到悬崖底下去,好像还在寻找着什么,似乎是破庙,因为翻过一座又一座的山头,只有破庙才会引起他们的兴趣,越旧越破的庙,他们就看得越认真,呆的时间也越久。

    这干人走了好多天了,直到一天黄昏,精疲力竭的人马来到一个名叫“豆村”的小村庄。闲聊时,村民们谈到附近有一座“佛光真容禅寺”的庙宇,立即引起了他们的注意,尽管天色已暗,他们还是提着袋子往庙里走去。由于年代久远,他们看到的是一座十分破旧十分凋敝清冷的破庙,他们瞻仰了一下大殿,面露喜色,之后,他们干了起来。

    大殿有如空阁,黑暗无光,他们为了拍照,攀爬到梁上,也不知是多少年的沉积,梁上的尘土有尺寸厚,踩上去像棉花一样,而且稍不小心就会踏空。他们用手电一照,才发现檩条已被蝙蝠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