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3/5)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掉。俗话说:没有不透风的墙,聪颖的乾隆少时就对此事略知一二,当上皇帝后又听到更多的传言,孝敬的皇帝便萌发了南下寻找亲娘的念头,于是他来到了南湖边。

    一次,他注意到一位老妇,与他掌握的自己亲生母亲的特征十分相似,然而当他上前询问时,老妇说自己从未离开过家乡,更不用说到过京城了。乾隆一听,顿时大失所望。其实,那位老妇正是乾隆的亲娘,为了儿子的前程,她强忍面对亲儿不能相认的悲痛。当时,满汉不能通婚,汉人子弟不能做大官,更不用说当皇帝了。看到乾隆怏怏地走开,她料想日后他还会再来,便收拾家什,远走他乡了。

    乾隆回京后,念念不忘那位奇怪的大娘,凭心中直觉,他认定那就是自己的亲娘。于是他再一次来到南湖边,但早已不见老妇的踪影,一问乡亲,才知她老人家早已搬走,不知去向。乾隆又一次失望了,他只能叹息天意如此。他放眼望去,湖色迷漫,烟雨楼挺立其间,似景似幻,心情已没有先前那么忧郁。他回去后便令人在承德的避暑山庄内仿建了一座楼阁,也取名为“烟雨楼”,以怀母忆江南。

    “烟雨楼”始建于五代中,是吴节度史广陵工钱元臻作为登眺之所而筑的,取唐代大诗人杜牧“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之意境而取名。以后屡毁屡建,到宋朝时,已美名远扬,后已毁于大火,到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048年,嘉兴知府赵瀛,征夫修城河,运土填南湖成湖心岛,第二年在岛上依原貌重建烟雨楼。

    烟雨楼建筑雄伟壮丽,二层双重檐,高达30余米,底层用大砖石垒成,基础牢固,结构轻举。楼的前檐上有董必武手书“烟雨楼”三字横额,笔力苍劲。登楼可着到东南岸停着一只中型游船,这就是“一大”的纪念船。楼南拓台为“钓鳌矶”,楼北是后院,假山耸峙,一派越国风情。院西有“宝梅亭”,亭内有元朝四大家之一的吴镇画竹石刻及历代名人诗画碑。

    跨出西门便到了湖滨长堤,轻步万福桥回看“烟雨楼”,飞檐画栋,古朴崇宏;湖上轻纱柔漫,如诗如画,烟雨楼四边临水,水木清华,晨烟暮雨,真是美不胜收。

    瘦西湖畔微服游春江楼

    在扬州市西北,有一个湖泊,因湖弯曲,人们叫它“瘦西湖”。瘦西湖明澈如镜,两岸花木疏秀,风景纤丽。瘦西湖的美,曾使古往今来无数游人为之倾倒,留下了许多动人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微服游西湖就是一段传奇式的故事。

    明洪武十六年,春意正浓的瘦西湖花红叶艳,正是“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的季节,在湖中风采秀逸的吹台现称钓鱼台公馆中,扬州知府毕子升正握着礼部发来的公文出神。文中说,圣上要来扬州游览,令他作好接驾准备。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大事,竟是又惊又喜,惊的是,自己在此居官三年,做了不少坏事,百姓早已怨声载道。一旦露出破绽,前程难保。喜的是,皇帝亲临自己管理的地方,只要使皇帝住得高兴,玩得开心,说不定还能加官晋爵呢。他把自己的心腹招来,巧妙布置一番,便安心接驾了。

    皇帝来后,见扬州城张灯结彩,街面整齐c干净,到处是花香鸟语,甚是欢心。翌日,朱元璋穿便服要毕子升也穿便装与他一起去畅游小金山瘦西湖原称。两人从行宫后门出来,沿街向湖中的大道走去。进入风景区,但见碧波潋滟,绿柳轻垂,“小金山”内园囿清丽,“平远楼”上水天相衔,青山绿水,长桥秀阁,令人目不暇接。君臣二人边说边游,不觉日上中天,腹中饥饿,恰好附近有一家酒楼,匾额上赫然“春江楼”三个大字。皇帝说:“好名字,我们去吃点东西吧。”毕子升忙引路,走进了酒楼。

    店小二见进来两位书生,就热情地将他们引到楼上雅座。这时,窗外发生了一件怪事,一辆马车从楼下大路上走过,车上掉下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