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4/5)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个翘角上都挂着一个金色的风铃,或清脆或浑圆的铃声随风可闻。黄鹤楼整个屋面覆以黄色琉璃瓦,金碧辉煌,潇洒大方。攒尖顶下,四面各起一座骑楼,正面悬一块黑底金字匾,上书“黄鹤楼”三个大字。远远望去,黄鹤楼宛如一顶将军的盔帽,造成四宇飞张的气势,再配以直刺苍穹的楼刹,重叠而上的楼身以及高大浑厚的按基,更显得稳重端庄,气度非凡。

    登临高层,极目楚天,浩浩长江穿行南北,莽莽“龟”c“蛇”绵亘东西,长江大桥飞架天堑,武汉三镇尽收眼底。江山如画,怎么使人感慨万分才华出众的诗人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写道:“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诗人抒发的,是一种远离故乡,漂泊异地的愁思;而如今,这座耸立在武汉市的雄伟的古建筑高楼阁,为古老的神州大地增添了一份秀色,激起了人们对江山如此多娇的无限自豪。

    天下第一关山海关

    山海关,因关城在山与海之间而得名。它北倚燕山,南濒渤海,地扼东北通华北之咽喉地带,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战争的烟云,为山海关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加之这座巍巍雄关又是举世闻名的长城的,因而前来游览的人络绎不绝。

    初到山海关,隔着老远就能看见关城上“天下第一关”五个大字,走到近处才发现它们不仅每字都有17米之高,而且字迹浑厚雄健,苍劲有力,如此书法杰作,是谁留下的呢

    山海关建于明朝,传说关城建好之后,镇守山海关的兵部主事,奉命为山海关安上匾额。为雄关题匾,应征的高手自然很多,但无论是谁,字写出来,朝那三丈多高的城楼上一挂,不是显得纤弱轻浮,就是笔锋呆板繁琐,怎么也难与雄关虎踞的气势相匹配。后来,有人提出,本地进士,大书法家肖显可担此重任,但此人架子很大,请他来写并非易事。主事看到当时的情形实在已无人敢试,只好硬着头皮上门了。

    肖显果然不随和,虽然他终于答应了这事,却同时提出一个条件何时写好,何时送去;不要催促,不要勉强。主事一想,就五个字,大不了五天半旬的,不催就不催吧,于是答应下来。

    不料二十天过去了,还没见一个字的影子,主事有点着急了,偷偷派人去探听,只道是老先生天天在家欣赏名家字画;又是二十天过去了,探听的人说先生成天背诵诗词,因有言在先,主事只好耐着性子等下去;一晃又是一个月,打探的人说老先生早已弃文习武,每天在后院练功。主事再也忍不住了,命人抓来肖显,准备治他的罪,不料正巧圣旨到了,要求三日之内完成匾额,主事一下子急坏了,他只好对肖老先生左赔一个不是,右赔一个不是。肖显见状,长叹一声“蒂不落,瓜亦难熟啊”,叹罢,他让人垒起一个垫台,把八丈长的木匾靠在墙上,叫所有的人都来磨墨,之后,他让人取来那支特制的长柄大笔。只见他在匾前来回踱步,徘徊良久,猛一操笔,饱蘸浓汁,疾步走到匾前,屏声凝神地写起来。一时间,人们觉得老先生一下子年轻了几十岁,如使棍挥刀般狂舞,落笔提笔,如飞燕掠食,运笔似力拔干钧,把每个人的眼睛都看直了。

    不到一刻,“天下第一关”五个大字落到了匾上,顿时,高大的门厅都矮了半截。

    当人们喷喷赞叹的时候,肖先生悄悄在摇头,他并不满意自己的手笔。原来他想用一个月研究前人墨宝,摆布好五字结构;第二个月读古人诗词,涵养气势开阔胸襟;第三个月锻炼臂力,写起来潇洒自如。可惜时间仓促,准备不足,笔力神韵都有欠缺,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然而直到今天,我们看到这几个结构端庄,笔锋峻拔的书法作品都不由得从内心赞叹。

    “万里长城第一关”,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