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5)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对于危险的潜意识克服会使人拥有一种心理上的优势。谈判中僵持不下的时候,不管最后耗不耗得过对方,起码自己的形态和身体语言会给对方一种强势的感觉。也许,今后谈判者面对王石的僵持,就得不断告诫自己:他是在对我竞底,我何不好好学习他的竞底技术呢不要被他的气势压住了。

    第153节:一c竞底精神

    这样的思考方法,也许可以规避掉王石的竞底锋芒。案例:朱元璋分析洞察对手的竞底精神,分别竞底成功元末群雄割据时,朱元璋被陈友谅与张士诚夹在中间,西边陈友谅,东边张士诚。在讨论先消灭谁时,有人提议应先攻实力较弱的张士诚,再打陈友谅。朱元璋独具慧眼,他不仅分析二位对手的资源地盘c人口c军队等,同时着重分析了对手的性格,他认为:张士诚性情懦弱缺少竞底精神,在自己攻打陈友谅时,张必旁观。而陈友谅高傲c暴烈,如果自己攻打张士诚,陈友谅必定会来抄自己的后路。因此,朱元璋决定首先攻打强敌陈友谅。果然,当朱元璋攻陈时,张袖手旁观,终于使朱元璋在无后顾之忧的情况下,消灭了陈友谅。接着,朱元璋又毫不客气地灭掉了张士诚。竞底精神给我们的警示:a在论述竞底精神时,我们使用了许多战争词句,这些词句是相当激励人心的。但在受到激励的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到:战争并非人类社会的常态,而商业却是人类社会的常态,如果总是用这样的战时用语来激励企业,长此以往,必然会陷入兵疲帅老的困境。中国古人说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就表明靠竞底精神,只能取得暂时的优势。要取得长期的c稳定的成功,必须在信仰c文化c制度等深层因素中,奠定竞优成功的基础,中国五千年文明中,最为缺失的就是这些。b中国的竞底者喜欢选用听话的接班人,而听话的人可能有两种:1性情懦弱,缺乏强烈的自主意识。如后主刘禅c朱元璋的接班人建文帝,这种人确实没有竞底精神,因此很快就会被人打到底线,结果刘禅被诸葛亮专权,建文帝被朱元璋的弟弟c自己的亲叔叔夺权。2高明的伪装者,假装听话的阴谋家。这些人有强烈的竞底精神,但十分善于掩饰自己的本性,如秦二世胡亥c隋炀帝杨广c清朝雍正,这种人上台则会很快否定老一辈的一切。胡亥篡改秦始皇的遗诏,杨广拼命地荒淫奢侈,雍正大杀自己的亲兄弟。

    第154节:一c竞底精神

    这二者,都绝不是老竞底者交班时想看到的结果。既然用听话的人不行,那么,难道要用不听话的人吗那不是鼓励下属悖情逆理吗因此,竞底者在此把自己逼入了两难的怪圈:有德之人通常缺乏竞底精神,没有狼性,这种人接班后,终将被人打到底线;有才之人通常善于c敢于突破底线,有些不按常理出牌,显然可能是野心家。五千年来,中国的竞底者围绕着德听话c才能竞底这两个字打转,就是没有找到个最佳的解决方案。只要一听到有人在德呀c才呀地发表言论,就知道这个竞底者又陷入思维怪圈了。竞底精神和多元化竞底精神强的人善于咬住一个目标,他们明白伤敌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道理,这方面的典范是华为的任正非。郑板桥的名诗,就描述了这类竞底者: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而竞底精神较弱的人,则喜欢多元化。因为要对任何一个方向竞底,都会遇到艰难的困境,他们软弱的竞底精神常常使他们知难而退,然后又把自己的资源和竞底精神用于另一个方向。这方面的典范当属联想的柳传志。而白居易的名诗,也描述了这类竞底者: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和郑板桥的诗相比,这首诗清新优美,意象丰富,正符合多元化者爱热闹的心理,乱花为何能迷人眼呢就因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