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乌斯尼克t一bynik,此次访问正得益于他的安排。对方婉转地要我“稍等”15分钟,于是我借此机会打量起这家闻名世界的报社的大楼。
纽约时报现在的大楼已不是1905年设在百老汇大街1475号的“时报大厦”了,外墙用大石块垒成,楼高虽仅14层,却占据近半个街区,一看就知至少是半个世纪以前的建筑据后来介绍大约有七八十年历史。大楼的中段稍稍缩进处有几扇一人多高的黑色大门,门边镶着金色铜条,门眉上书有金黄色“thenees”纽约时报字样。这几个字很小,竟于其上方“229”这个门牌号码字号差不多,给人一种深藏不露的感觉。字的下方,就是该报的正大门了,唯因其灰暗狭小,与这座庞大建筑显得有些不相称。除了缩进去的那几个字以外,大楼任何地方均看不到纽约时报招牌,若非大楼沿街墙上装有一排写着“tis”的乳白色路灯,人们很难将这座大楼与著名的纽约时报挂起钩来。这种不事张扬的做法,与纽约时报稳健持重的报纸风格倒是十分和谐的。
大门内是同样狭小的大厅,若按面积算,这个大厅最多相当于深圳特区报业大厦大厅的20分之一。大厅中央是来客登记和保安人员检查出入者证件的通道,右侧靠墙6部电话供来客与楼内职工联络,左侧一个圆柱上印着早期纽约时报的报纸图案,左侧唯一空着的墙上挂着一帧大幅黑白照片,十分醒目。照片上是该报记者对埃及木乃伊考古发现的报道,但具体来历我不清楚,于是拿起摄像机打算拍摄,却被刚才还在门外应我要求帮我留影的一位秃头穿制服的先生阻止了。他说:“在门外拍可以,楼内任何地方不得拍照或摄像,这是规定。”他这一阻拦,使我猛然想起炭疽病事件发生以来纽约各新闻单位所采取的严密的保安措施。当纽约首宗炭疽病信件在abc广播公司总部被发现时,纽约时报也出现可疑信件,报社大楼一度被关闭检查。
我正胡思乱想着,一位小姐站在通道口叫我的名字,并自我介绍是公关部的职员,说乌斯尼克主任正在等我。我赶紧跟她上楼。经过安全通道时,保安朝我做个鬼脸,悄悄说:“不让你拍照的那人是我的老板。”我一笑,说“谢谢”。
乌斯尼克主任说话利落,走路匆匆,看上去很精干。我再次说明来意,他寒暄几句即领我来到三楼开放式的编辑部大厅,绕过许多电脑台,到达一间宽大的办公室外间,将我介绍给一位自称罗丝马丽希尔兹r一sryshields的小姐。小姐正是雷恩斯总编辑的秘书,进去通报后即笑容可掬地带我往里走。未等我进房,雷恩斯先生已迎了出来。握手时我感到那手的肥厚和力度。然后我们坐在他那猩红色天鹅绒沙发上,开始了我的采访。谈话前,未等我将录音机取出,他出人意料地先拿出一部袖珍采访录音机置于茶几上,并笑着征询我的意见说:“可以录音吗只是用作日后参考。”这话本该由我说的。我一边将自己的录音机置于他的录音机旁,一边也笑着表示完全可以,并也征得他的同意。
在对美国新闻界近40人的正式采访中,雷恩斯是唯一对访谈过程进行录音的美国人。
二c新总编甫上任即遇天大事件
雷恩斯看上去个头约一米七五,头发灰白,两眼炯炯有神,身材敦实,说话略带鼻音。他不像保罗那样健谈,但态度和蔼,在温文尔雅中让你略微感觉出彼此间的距离。
雷恩斯当上美国最显赫报纸的总编辑,完全是历经37年奋斗,一步一个脚印从最底层爬上来的。他1964年开始其新闻生涯,起初是在其家乡亚拉巴马州伯明翰市的伯明翰先驱邮报thebigha一stherald当记者,同时也为该市的塔斯卡卢萨新闻报thetcal一一sanees挖去担任政治部主编。1978年他再次跳槽,终于鲤鱼跳进龙门,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