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5)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那人答:”那是战争中无可亲何才这样做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不能骗人了。”

    苏格拉底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这种情况,当父亲的非常溺爱儿子,可是儿子生病了,父亲拿来药儿子又不愿意吃。于是,父亲就欺骗儿子说,这不是药,是一种很好吃的东西。你能说这种欺骗就是不道德的吗”

    那人只好承认说:”这种欺骗是符合道德的。”

    苏格拉底又向:”不骗人是道德的;骗人也可以说是道德的。那就是说,什么是道德不能用骗不骗人来说明。究竟要用什么来说明呢还是请你告诉我吧”

    那人给弄得无法,只好回答说:”不知道道德就不能做到道德,知道了道德就是道德。”

    苏格拉底听了十分高兴,对那人说:”你真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你告诉我说道德就是关于道德本身的知识。使我弄清了一个长期搞不清的问题。

    我对您表示诚挚的感谢”以后,苏洛拉底又去问别人什么是正义,什么是勇敢,最后亦都是用”助产术”得出结论。久而久之,苏格拉底式的提问便在论辩方式中占有了奇特的地位。

    孔子弃约

    大信不信孔子周游列国,在路过卫国的蒲邑时,适逢公孙氏在蒲邑聚众闹事。蒲地有几个闹事者抓住孔子,对他说:”你必须答应我们不去卫国都城,不把这里的事传到那里去,我们才能放你出城门。否则,你就只能老实地呆在这里。”

    孔子心想,若不答应他们的要求,自己将被困在城中,一无所为,一事无成。这又何苦呢现在答应他们的要求又有何妨呢于是孔子与蒲人订下了不去卫国都城的盟约。

    盟约订了,孔子却把它当作废纸一张,一出城东门就毫不犹豫地把车往卫国都城的方向赶去,好像根本没有发生过订立盟约的事似的。

    大车悠悠前行,孔子一路上教导学生们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车没有轴,小车没有轮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

    这时孔子的得意弟子子贡问孔子:”您现在是往卫国都城去的吗”

    ”是的。”

    ”您与蒲人订立过不去卫国都城的盟约吗”

    ”订立过。”

    ”违背盟约是讲信用吗”

    ”不是。”

    ”您不是也成了不讲信用的人吗”

    孔子沉下脸来,反问子贡:”不去卫国都城是我们的真实本意吗”

    ”当然不是。”

    ”强迫别人订盟约,是仁义的吗是明智的吗””当然不仁义,不明智。”

    ”我们为什么要对不仁义c不明智的人守信用呢我们为什么要对不能反映我们真实本意的盟约守信用呢连鬼神都不会听这一套。”

    子贡似有所悟,无言以对。

    孔子接着告诫弟子们:”大信不信最守信用的人也不拘泥于被强迫签订的不合理盟约。具有大智慧的人,以仁爱为本心,以天下为己任,决不会被耍弄小技巧的人所困扰。”

    两全其美之计春秋战国时期,东周虽握有九鼎之室,名为天下之主,但诸侯各国恃力纷争,东周实是实力弱小而无力自卫的小国。

    有一次楚国的军队向东周借道,想进攻韩国和魏国。实力弱小的东周国君周显王无力与强楚抗衡,左右为难,显得十分恐慌。周显王明白,拒绝借道,只能招致东周的不幸;如果惜道与楚国,又得罪了韩魏两国。

    周显王正在左右为难之时,谋士苏秦献计说:”楚国是强国,不能与之强硬抗,应顺着他的意图,派人把道路加宽,一直修到洛阳以北的河岸。这样一来,就会引起韩魏的警觉,不仅如此,齐秦两大强国也会因此怀疑楚国夺取周的九鼎,必然要同韩魏联合起来,一同攻楚。这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