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许多人。这些隐形的作者出于种种原因,希望他们的名字不要出现在书中。这些隐形作者中有些人长期在国际金融机构任职,有些在华尔街摸爬滚打,有些在美国的银行机构包括美联储从事技术支持和数据处理,还有一些在美国联邦政府从事与中国相关的事务。”
金融开放的危机
在美国和中国,宋鸿兵曾和金融圈子里的很多朋友广泛交流过对中国金融开放的想法,让他非常吃惊的是,绝大多数人认为中国将重蹈日本的覆辙,原因就是,中国对“货币战争”的潜在危险似乎全无准备,对主要对手是谁都很模糊,更谈不上洞察对方的战略战术特点了。
狙击中国金融,毫无疑问会成为国际金融集团将要发动的下一场战争。自1694年英格兰银行成立以来的300年间,几乎每一场世界重大变故背后,都能看到国际金融资本势力的身影。他们通过左右一国的经济命脉掌握国家的政治命运,通过煽动政治事件c诱发经济危机,控制着世界财富的流向与分配。可以说,一部世界金融史,就是一部谋求主宰人类财富的阴谋史。“历史的经验表明,对中国金融体系的狙击绝不是会不会的问题,而是什么时候和以什么方式进行的问题,任何侥幸的心理都会造成致命的后果。我把美国金融内幕的研究整理成文,希望能给中国的决策者们提个醒,不要丧失金融方面的警惕性。”他说。
货币战争在网上推出后即获得了超高人气。有香港的书评人指出,该书能在内地引起如此大的反响,和内地人士的金融常识水平有关。这个短处无需掩饰。那些专家读者们纷纷认为,尽管中国经济的宏大进程一直振奋人心,但对于中国经济所面临的风险,尤其是金融业的风险,国人无论多么警醒,都不过分。因为,狙击中国金融,必然会成为国际金融巨头将要发动的下一场战争。
维护货币主权
8月份以来,在北京参与货币战争一书宣传的过程中,宋鸿兵和许多高层经济官员见了面,“维护货币主权”是他反复坚持的观点。
“货币主权是任何一个国家不可剥夺的基本权利之一,它赋予了主权国家根据自身国情制订货币发行政策的职责。”宋鸿兵认为,货币主权理应高于一切外来因素,包括所有的国际惯例和国际协议,以及外来政治压力。货币专权应服务于本国的根本利益。
但是,中国在目前已经面临困境:在货币主权与货币稳定之间只能二选一。维护人民币的主权就面临升值的后果,而追求人民币与美元汇率的基本稳定,就会丧失货币主权。“中国现在的政策是为了经济发展不得不追求货币稳定而放弃货币主权。问题的要害是,美联储实际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中国的货币供应量。”由于中国的强制结汇制度,美国可以通过增加对中国的贸易赤字来迫使中国央行增发基础货币,而这些货币经过商业银行放大,会产生若干倍的增发效应,造成流动性泛滥,推高股市和房地产泡沫,极大地恶化中国金融生态环境。很不幸,这些问题已经发生了。
宋鸿兵认为,要维护中国的货币主权,走向开放的中国金融业应该实现对等开放。“国际惯例”这个词很时髦,但它恰恰是国际银行家的一个进攻利器。因为国际惯例完全在他们的操控之下。他们完全可能为中国量身定做一套全面封杀中国银行业生存壮大的“国际惯例”。
“当年成功打垮日本金融业扩张势头的老巴塞尔协议,已经改头换面地升级为2004年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它同样可能被用在中国银行系统头上。”
一些发达国家认为,所有该国境内的外国银行分支机构必须符合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要求才能继续运作,这还不算,连着这些外国银行所在国也必须符合该协议的要求,否则可能存在“监管漏洞”。这样一来,中国银行业的海外分支机构的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