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载少都是一个样,钱一个仔儿地不少拿。”
泽民的回答,使村人笑了:“这也是个理。反正泽民是够精明的啦,真会计算啊”
从韶山到长沙,这是毛氏三兄弟革命的开始。
1金冲及主编传,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4041页。
2于俊道主编生活中的,解放军出版社出版,39页。
第六章三兄弟入党
,“一大”的代表
1921年,黑暗的中国在探索中前进。
中国正在襁褓中孕育着,只待一天发芽抽叶。
6月29日下6点。
长沙小西门码头,暮色已经降落下来。一辆待开往上海的小火轮已拉响了起航的汽笛声。这时只见有两个人踩着汽笛声,急急忙忙地跳进船舱,船已开了,徐徐地离开了码头。
且说这两人不是别人,正是和何叔衡。他们两人是赴上海参加中国第一次代表大会的代表。这是一个秘密的大会,他们刚刚接到上海方面的通知,也没有让亲友送行。旅费是由新民学会会员熊瑾玎协助筹划的。船票也是他找人买的。
毛c何二人身穿长衫,上了船,找了个地方坐下来。船就拉响了汽笛,离了岸。
何叔衡搓着双手,道:“好险啊,再晚一步的话,我们就失之交臂啦”
“是啊,赶的早不如赶得巧。”也庆幸着。
应该说,这确是中国历史上一件大事。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国内外七个小组派出的13位代表。他们是:李达c李汉俊上海c张国焘c刘仁静北平cc何叔衡长沙c董必武c陈潭秋武汉c王尽美c邓恩铭济南c陈公博广州c周佛海日本。会议原定由陈独秀主持,但他因广州公务繁忙不能抽身,特指派包惠僧与会,与会的还有共产国际代表马林c尼科尔斯基。
最年长的代表何叔衡不过是45岁,最年轻的刘仁静只有19岁。15位与会者的平均年龄28岁,正巧是的年龄。他们或西装革履,或身着长袍,是一色的知识分子。应该说在当时并不特别引人注目。
代表们以“北大暑期旅行团”的名义住在上海法租界的博文女校,会址设在不远处李汉俊的哥哥c同盟会元老李书城家里,门牌是贝勒路树德里三号。7月23日正式开会,最后一天31日改在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进行。大家推举张国焘主持会议,和周佛海做记录。会议正式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并通过了党纲,选举陈独秀c张国焘c李达组成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关于党成立后的中心任务,会议确定要组织工会,领导工人运动。
除担任记录外,只作过一次发言,介绍长沙小组的情况。的确,有着许多实际活动经验。但他不像在座的李汉俊c刘仁静c李达等精通外文,饱读马克思著作。的第一次会议上,不少人常常引经据典,涉及许多理论问题。给与会者留下的印象是老成持重,沉默寡言,“很少发言,但他十分注意听取别人的发言”。他很注意思考和消化同志们的意见,常在住的屋子里“走走想想,搔首寻思”,乃至“同志们经过窗前向他打交道的时候,他都不曾看到,有些同志不能体谅,反而说他是书呆子神经质。”
出席这次大会的其他一些代表记下了他们对的印象。张国焘,后来成为的对手,他把描绘为:“一位较活跃的白面书生,穿着一件长衫,也脱不掉湖南人的土气。但他的常识相当的丰富,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了解并不比王尽美c邓恩铭等高明多少。他健谈好辩,在与人闲谈的时候常爱设计陷阱,如果对方不留神而坠入其中,发生了自我矛盾的窘迫,他便得意地笑了起来。”
另一个早期员写道:他给了我一个奇异的印象。我从他身上发现了乡村青年的质朴他穿着一双破的布鞋子,一件粗布大褂,在上海滩上,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