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句话就问他:“你用什么方法抗虏”袁崇焕说:“守城然后再找战机。”这合熊廷弼的战略思想,熊廷弼非常高兴,才与他诚恳交谈,商酌竟日。熊廷弼是湖北武昌人,比袁崇焕大15岁,万历二十六年进士,时三十。熊廷弼这个人也不爱钱,有文说他“不取一文钱,不通一馈问。”按程本直的说法,也是一个“痴人”。性格决定命运,他们哥儿俩一个传首九边,一个凌迟于菜市口。熊廷弼在辽东立有大功,他的死却是一部三流小说辽东传造成的,辽东传也因此传遍大江南北。这事只有中国才会发生,熹宗因为绣像上熊廷弼太威风凛凛了,又听了冯铨的谗言,下旨将熊廷弼斩首。
不久,袁崇焕带了罗立出关就职。这个罗立是袁崇焕在闽北邵武招纳的人才,是个神炮手。传说宁远大战中,他一炮打伤了虏酋努尔哈赤。这时的袁崇焕万丈雄心,要将“失之封疆,行将复之”。他写了一首边中送别:
五载离家别路悠,送君寒浸宝刀头。
欲知肺腑同生死,何用安危问去留。
杖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候。
故园亲侣如相问,愧我边尘尚未收。
这诗有的是壮志与雄心,可到了辽东,辽东经略王在晋却说无局可守,但袁崇焕实地考查后,决定在宁远先做一个“活眼”,这个眼很重要,做活了,北京这条大龙也活了。可王在晋反对,他有新方案,他认为在山海关的八里铺筑一座重城,这个方法我认为可行,集中物力c财力于北京,这应该是最好的方法,因为破北京城的是李自成,要不是吴三桂打开山海关,清兵是无法入关的。如果将城筑于八里铺,吴三桂等贼自有变动,并且有重兵驻京,李自成不一定能破北京,如果真的在八里铺筑城,也许中国历史会改写。有的时候,直觉往往是最有科学性的,王在晋是个无能的人,他只是本能的认为筑城越近越好,但谁又会想到这个无能的人竟会是中国的救星。这便是世界有名的弱势生存法,往往无用的,却是最有用的。这是深刻的教顺,我希望中国人能记住,当我们弱势时,我们就用弱势的思维考虑问题,这是有利于未来的,日本人这点就做得很好。
天启帝听了老师的话,采取了袁崇焕筑城宁远的方法,这是好法子,但前提是要有袁崇焕这样大才豪气笼盖当世的人物在,没有了袁崇焕,宁远城什么也不是,倒是八里铺谁也守得住。天才木匠作了一个英明的决定,他万万不会想到他的皇五弟会将袁崇焕凌迟处死。最英明的决定成了最错误的决定,这是活生生血的教训,中国人,你们一定要记住啊
为了筑城宁远城,袁崇焕找到天启帝的老师孙承宗,因为这也是一个人物,明史说天启帝不识字,这真是狗屁,天启的老师是孙承宗,这可是沉酣六籍,贯串百家的东林大学者,说他的学生不识字,可见清朝统治者都是一群猪,如果我们也去相信,那就是比猪还不如。有史书说,袁崇焕先越级上书首辅叶向高,叶向高见事重大,才与大学士c帝师孙承宗商量,孙承宗在军事上也有很高的眼光,一眼看出筑城宁远,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他也没有想过,要是这一切,没有了袁崇焕会怎样他是谨慎小心的人,又去宁远进行了实地考查,最终下定了决心。但王在晋就是不同意,认为去那么远筑城是自寻死路。孙承宗为了说服王在晋,史书记载:“推心告语,凡七昼夜”。可王在晋也是属驴子的,软硬不吃,孙承宗没办法,回京后,先取得叶向高的支持,又借给天启帝讲课的时机,说了辽东筑城一事,天启帝给老师面子,免了王在普的兵部尚书与辽东经略的职务,又任命孙承宗为督师,经略辽东c蓟镇c天津c登c莱军务。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c最快c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原创
六要让怎样的人当官
更新时间2011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