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5)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大禹于龙门。”水经注亦引此,谓晋太康记及地道记与永初记并言子推隐于是山而辨之,以为非然,可见汉时己有二说矣。

    ○箕左传信公三十三年:“狄伐晋,及箕,”解曰:“太原阳邑县南有箕城。”非也,阳邑在今之太谷县,襄公时未为晋有。传言“狄伐晋及箕”,犹之言“齐伐我及清”也,必其近国之地也。成公十三年,厉公使吕相绝秦,曰:“入我河县,焚我箕c郜。”又必其边河之邑,秦c狄皆可以争。而文公八年,有箕郑父;襄公二十一年,有箕遗,当亦以邑氏其人者矣。

    ○唐左传昭公元年:“迁实沈于大夏。”定公四年:“命以唐诰而封于夏虚。”服虔曰:“大夏在汾c浍之间。”杜氏则以为太原晋阳县。按晋之始见春秋,其都在翼。括地志:“故唐城在绛州翼城县西二十里。尧裔于所封,成王灭之,而封太叔也。”北距晋阳七百余里,即後世迁都亦远不相及;况霍山以北,自悼公以後始开县邑,而前此不见于传。又史记晋世家曰:“成王封叔虞于唐。”唐在河c汾之东,方百里。翼城正在二水之东,而晋阳在汾水之西,又不相合。窃疑唐叔之封以至侯缗之灭,并在于翼。史记屡言“禹凿龙门,通大夏”。吕氏春秋言“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则所谓大夏者,正今晋c绛c吉c隰之间,书所云“维彼陶唐,有此冀方”,而舜之命皋陶曰“蛮夷猾夏”者也,当以服氏之说为信。又齐桓公伐晋之师,仅及高梁,而封禅书述桓公之言,以为西伐大夏,大夏之在平阳明矣。

    ○晋都春秋时,晋国本都翼,在今之翼城县。及昭侯,封文侯之弟桓叔于曲沃。桓叔之孙武公灭翼,而代为晋侯,都曲沃;在今闻喜县。其子献公城绛,居之;在今太平县之南,绛州之北。历惠c怀c文c襄c灵c成六公,至景公,迁于新田;在今曲沃县,当汾c浍二水之间。于是命新田为绛,而以其故都之绛为故绛。此晋国前後四都之故迹也。晋自都绛之後,遂以曲沃为下国。然其宗庙在焉。考悼公之立,大夫逆于清原:是次郊外。庚午,盟而入;辛巳,朝于武宫:是入曲沃而朝于庙。二月乙酉朔,即位于朝:是至绛都。而平公之立,亦云“改服修官,于曲沃”,但不知其後何以遂为奕氏之邑。而栾盈之人绛,范宣子执魏献子之手,赂之以曲沃,夫以宗邑而与之其臣,听其所自为。端氏之封,屯留之徙,其所由来者渐矣。

    ○瑕晋有二暇。其一,左传成公六年:“诸大夫皆曰:必居郇瑕氏之地。”杜氏曰:“郇瑕,古国名。”水经注:“涑水又西南迳瑕城。”京相曰:“今河东解县西南五里,有故瑕城”是也。在今之临晋县境,其一,僖公三十年:“烛之武见秦伯曰:许君焦c瑕,朝济而夕设版焉。”解:“焦c瑕,晋河外五城之二邑。”文公十二年:“晋人c秦人战于河曲,秦师夜遁,复侵晋人瑕。”解以河曲为河东蒲坂县南,则瑕必在河外。十三年:“晋侯使詹嘉处瑕,以守桃林之塞。”按汉书地理志:“湖,故曰胡,武帝建元年更名湖。”水经河水:“又东迳湖县故城北。”郦氏注云:“晋书:地道记:太康记并言:胡县,汉武帝改作“湖”。其北有林焉,名曰桃林。古“瑕”c“胡”二字通用。礼记引诗:“心乎爱矣,瑕不谓矣。”郑氏注云:“暇之言胡也。瑕c胡音同,故记用其字。”是瑕转为胡,又改为湖。而瑕邑即桃林之塞也,今为阌乡县治。而成公十三年:“伐秦,成肃公卒于瑕。”亦此地也,道元以郇瑕之瑕为詹嘉之邑,误矣。信公十五年:“晋侯赂秦伯,以河外列城五,东尽虢略,南及华山。”正义曰:“自华山之东,尽虢之东界,其间有五城也。”传称焦瑕,盖是其二。成公元年:“晋侯使瑕嘉平戎于王。”瑕嘉即詹嘉,以邑为氏。僖公十五年:“暇吕饴甥。”当亦同此,而解以瑕吕为姓,恐非。

    ○九原礼记檀弓:“赵文子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