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变革的时代里,时间本身就是一项重大的成本,许多事业和产业随时可能会因为错失了机会而踏上殊途。
1998年初,新一届政府把实现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增长作为首要任务,住宅建设成为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于是乎,从1998年开始,房地产热在全国蔓延开来,这个过程始于时任国务院总理的签发的一份国务院令,也就是后来被看作房改纲领性文件的国发[1998]23号文件,以“取消福利分房而实现居民住宅货币化c私有化”为核心,这项已经讨论了多年,并在天津等城市先期试点的住房制度改革正式启动了。那年,香港的楼价正一落千丈,亚洲金融危机席卷而来。启动在风口浪尖之际的房改,实际上是领导下的政府实施“积极拉动内需政策”的重要措施之一,尽管中国没有受到直接冲击,但仍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内需不足c消费不旺的局面。“加快住房建设,促进住宅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于是被明确为房改的指导思想。
其实在1998年的时候,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并不快,中央把拉动经济增长放到了第一位,启动房改的最初动机就是要使房地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这在那时,目标很清楚。买房以后,要花很多钱装修,要买家具c买家电,这又带动了很多行业,前期后期都带来这样一个产业链效果,既可以从投资角度拉动经济增长,又可以从消费角度拉动经济增长,可谓是双重拉动。1998年6月,全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与住宅建设工作会议召开,福利分房制度被终结,市场化的住房体制得以确定。只不过,当时人们的消费能力很有限,房价收入比过高,还难以把个人培育为住房市场的消费主体。很多人还没有从单位出钱建房c买房的思维中转过神来,都等着分房。正是基于让多数人买得起房的考虑,1999年2月,一条由中国人民银行下发的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指导意见,第一次提出了“积极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概念,提前消费c贷款买房c按揭等陆续登陆中国内地。也正是这个意见造就了多年后的成千上万的所谓的“房奴”。人们逐渐从福利分房的习惯里走了出来,买商品房成为了一种都市生活的新潮流,人们的购买热情逐渐激发起来,外地开发商也逐渐盯上了北京这个特殊的市场。此时的地产江湖,表面上波澜不兴,其实已经是暗流涌动。
1998年北京全年房地产住宅投资达到了168亿元,并确定了19片经济适用房项目。到1999年,相对于上一年而言,市场形势又有了新的内容,从当时国家住房制度改革的进程看,在1999年取消实物性分配的住房分配形式已是大势所趋,未来家庭的住房需求只能依靠市场手段来解决。这从客观上推动了人们的购房行为,商品房市场需求的总量也必然随之扩大,我明显感觉到了对于地产江湖中人而言,这些意味着什么。
在那个年代,很多企业都开始向全国拓展,企业界的品牌意识开始觉醒。很多企业,尤其是南方的企业都号称要做品牌c做品牌企业c做全国性品牌企业。但这些由谁来定义或者说,所谓全国性品牌企业,需要具备什么条件内地地产商在香港上市,已经是国际化企业了,算不算全国性企业都不一定。上市公司在异地拓展,是形成全国性品牌的一个重要条件。如果能够拓展到北京市场,那么,大家似乎就可以承认,它应该属于全国性品牌企业。也就是说,进入北京市场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上市公司异地进入北京市场,即完成了品牌企业的质的飞跃。北京之于品牌企业,是一个必要条件。这就是全国性知名地产商都要来北京的原因只有到了北京,它们才称得上名副其实的知名地产商。房地产企业得京城者才可得天下
作为地产江湖第一门派的深圳万科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因而,其在1994年就杀进了北京,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