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3/5)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有,特别是中国的上层阶级没有具备工业化思想。

    经济结构的不断细分化c原子化,导致了研发能力枯竭,高消费又使政府不能投资于国民的义务教育,也不能投资于民族的新技术新产业。于是大规模成系统的引进外资,利用外资促进中国的改革。一代名相朱熔基主张:应该帮助外资打垮国企,无论国资外资,在自由市场上获胜的就是好资把邓小平理论推向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由不问姓“社”姓“资”到不问国籍,外资象潮水一样涌入中国,接管和改造中国的工业体系。中国累计利用外资过6800亿美元,其中直接投资过5000亿美元。表2,体现了中国去工业化的进展。

    表2:90年代中国工业增加值的组成及工业化程度

    年份 外资

    企业比重

    a 采掘及原材料工业比重

    b 本国正规

    制造业比重

    c 非正规

    制造业比重

    d 工业化程度

    e

    1992 55 269 421 255 184

    1994 85 266 408 241 204

    1996 98 215 307 380 174

    1998 122 201 259 418 162

    2000 154 223 265 358 185

    数据来源: 本表所使用的工业增加值取自“中国统计年鉴”上国民生产总值构成表。1998年以前外资企业和本国采掘及原材料工业的增加值取自各年“中国统计年鉴”上的“全部核算工业企业主要指标”表,1998年以后取自“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主要指标”表。

    计算说明:

    本国正规制造业增加值=全部核算工业企业或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增加值-外资企业增加值-本国采掘及原材料工业增加值。非正规制造业增加值=工业增加值-本国正规制造业增加值-外资企业增加值-本国采掘及原材料工业增加值。acbcd各栏百分比分别由外资企业增加值c本国采掘及原材料工业增加值c本国正规制造业增加值和非正规制造业增加值除以工业增加值而得,这四栏的百分比相加为100。e栏数据由本国正规制造业增加值与外资企业增加值之和除以国内生产总值gdp而得。

    从表2可以看出,90年代中国的工业结构经历了巨大的变化:首先,外资企业比重明显上升;其次,非正规制造业如长江三角洲c珠江三角洲的血汗工厂的比重迅速提高,但此类小型简单的工业生产活动不能运用多少现代工业技术,也体现不了现代工业的发展;再次,本国正规制造业譬如已经破产的沈阳第一机床厂的比重大幅度下降,从421跌落到265,这说明本国的正规制造业处于明显的相对萎缩之中。大规模引进外资发生了外资替代本国正规制造业的结果。1992年本国正规制造业与外资企业增加值的比例是9比1;而到了2000年本国正规制造业与外资企业增加值的比例变成了6比4。考虑到外资和本国正规制造业合计在工业的比重从1992年的476下降到2000年的419,引进外资并未有效地促进中国的工业化。工业增长中出现了本国的正规制造业被技术简单c规模很小的非正规工业生产活动所替代的“弱质替代强质”现象。工业化过程中,非正规工业生产活动都会呈现蓬勃活跃的局面,但正常情况下这些非正规工业生产活动主要是正规制造业的补充和配角,它不可能支撑经济现代化。

    正规制造业的相对萎缩意味着对制造业各部门熟练技工,技术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的需求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趋于下降,城市失业率急剧上升,而他们却曾经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