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5)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家,走完了日本近百年的知识和技术积累之路,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扫除了文盲。在民族即将奋飞的前夜,1975年周恩来总理在全国四届人大第一次会议上提出了到本世纪末,实现农业c工业c国防c科技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

    70年代末的中国就像欲展翅高飞的雄鹰,但是

    第十节雄鹰折翼蓄积构造的大转换

    1945年日本战败,国民经济崩溃,提出的口号是“国も企業も家計も赤字”,号召国民团结起来,节衣缩食,为民族的未来去拼搏奋斗。而中国,据说文革期的国民经济处于濒临崩溃的边缘,提出的却是“先富论”。

    民族的知识和技术蓄积的道路是艰辛漫长的,人民节衣缩食,承受了巨大的牺牲。改革开放使这种蓄积构造迅速向消费构造转换,使生活短时间得到了极大改善。

    1979年开始,连年大幅度提高农作物的收购价格。以粮食为例,1978年的粮食收购价格以100为基准,85年的粮食收购价格为202,而同期的物价指数为128。财政倾斜,化肥大规模使用,再加上包产到户使积极性提高,使粮食大幅度增产。

    在城市,工资分配率急剧上升,工资分配率是工资占附加值工资总额c利润c税金的比重,如图8。

    图8工资分配率的变化

    时代由于蓄积构造,工资分配率约21。80年代有三次大幅度提高,一次是80c81年增加到25,二次是86c87年达到30,89年以后增加到4048,如果算上福利开支,会超过50。作为对比,日本高度成长期的工资分配率稳定在3540之间。中国89年后远高于日本。

    80年代,急速由蓄积构造向消费构造转换,无论农村还是城市,收入急剧增加,各种耐久消费品的需求急增,中国一夜之间向大消费社会突进,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改革开放能够极大改善生活,发展经济,成为共识。

    但是,皆大欢喜的背后却是另一番景象。生产力并没有得到实质增长,由于不顾一切向消费倾斜,政府财政出现巨额赤字,不能负担基础技术的开发和研究,已经起步的项目能砍则砍。国防科研一停就近20年,大型喷气客机c微电子,凡是不能立即产生效益的项目纷纷下马。天真地想象“市场换技术”,能够和西方建立“和平典范”,重走“造船不如买船,买船不如租船”的清末民国的发展道路。

    政府财政枯竭,对国营企业实行拨改贷,自负盈亏,作为“企业国家”的政府职能瘫痪。再加上工资分配率急升,企业没有能力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搞技改找死,不搞技改等死”。89年开始效益急剧下降,随着改革推进,效益越来越低下,如图9。

    图9国营企业的资金利税率的变化

    作为政府主要财源的国营企业效益急剧低下,政府没有财力承担教育c医疗c养老c住宅等福利,使时代的“准中产阶级”的社会构造崩溃,贫富和地区差距急剧扩大。准中产阶级社会构造的崩溃使购买力急剧弱化,进一步使企业效益下降。

    国内蓄积构造的瓦解,只能依靠外资,于是积极引进外资,外资在固定资产中的比重急速上升,如图10。

    图10中国大陆和台湾的粗固定资本中外资比例

    作为对比,台湾经济是由于美国援助和60年代中期以后外国资本的直接投资推动发展的,63年进入高度成长期,到74年约13年间,66年除外,粗固定投资8至115外资依存。大陆86年外资44以上,96年到达12。如果不算外资,蓄积率93年以后不足25。现在形成了恶性循环,引进外资,使更多的企业破产,更多的人失业,政府更加没钱,需要引进更多的外资。

    在农村,由于人民公社解体,使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