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用时,它便全海成波,但现象和作用虽然有了不同,可是它们同为海水,却是本无差别的。当它由波浪还成海水的时候,只是现象和作用的平息,也并无另有一个所归还之处。一切识的作用产生,仍然不离于心。所谓心识,也仅是体用上的不同,根本就没有什么差别可说。
心名采集业。意名广采集。诸识识所识。现等境说五。
这是说:藏识就是能累积一切业力的根本,意识就是能广为采集业力的先锋。所谓一切唯识的作用,便是指能识别和所识别的分别作用。以名数而言,虽有心c意c意识等等的差别,其实,都是根尘相对,一念妄心之所起。当它对内外境界起作用的时候,便形成了前五识,而前五识的对境未生分别之初,也就是识的现量境了。
这时,大慧大士又以偈问道:
青赤诸色像。众生发诸识。如浪种种法。名何唯愿说。
这是说:世间一切呈现的色相,乃至如青赤等等的光色,使众生们发生眼的识别作用,为什么却说它像波浪和海水一样,只是一体的变相,完全根据如来藏而来的呢还希望您为我们解放其中的道理。
佛也就以偈回答说:
青赤诸杂色。波浪悉无有。采集业说心。开悟诸凡夫。
这是说:青赤等等的光色,也只是如来藏识变化而生的暂有现象而已,它们的根本,原来是空无所有的,就如大海的平静无波一样,只因自心执著成相,采集累积,便成为业力的依存作用了。所以佛说一切无非是自心之所生用这譬喻使凡夫们开悟其中的真谛。
彼业悉无有。自心所摄离。所摄无所摄。与彼波浪同。
这是说:由心而有业,但业力的自性本空,如果自心摆脱了能摄取和所摄取的作用,那便同大海中的波浪一样,就会返本还原,自己归还于清净寂灭的大海水了。
受用建立身。是众生现识。于彼现诸业。譬如水波浪。
这是说:众生们只于世间光色等等各种现象之中,互相资生受用,所以就形成身心性命的存在,这便是现识的境界。它在其中显现一切业力的因果,互相辗转循环,便如波浪的重重叠叠,层出不穷了。
这时,大慧又以偈语问道:
大海波浪性。鼓跃可分别。藏与业如是。何故不觉知。
这是说:佛以大海和波浪的现象和关系,用作识诲心波的譬喻;但是波浪与海水,是有它的活动现象,因此可以用知识来分别的,业力和藏识的关系,如果也是这个道理,为什么人们却感觉不到呢
佛又以偈回答说:
凡夫无智慧。藏识如巨诲。业相犹波浪。依彼譬类通。
这是说:因为凡夫们的智慧低劣,他们不能了解藏识是像澄清湛寂的海水。业力的现象,像大海中所起的波浪一样,所以只能用譬喻来做说明,使他们依此类通,反求诸己,便可以豁然而悟了。
这时,大慧又以偈语问道:
日出光等照。下中上众生。如来照世间,为愚说真实。
已分部诸法。何故不说实。
这是说:日出东方,光明便普照世间,无论上中下的众生们,都蒙受阳光的普照。大智慧如佛者,正像日光普照世间,是为一般愚痴凡夫们,演说真实之法,然而我佛既已为众生演说各种各类的法门,何以却不说心的真实体相呢
佛又以偈语回答说:
若说真实者。彼心无真实。譬如海波浪。镜中像及梦。
一切俱时现。心境界亦然。境界不具故。次第业转生。
这是说:如果要说心的真实体相,此心就根本没有世人所想象那样有一真实的东西存在。真实这个名词。也只是世俗知识上的一个观念,因此不可循名执相,妄求真实。譬如海水生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