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4/5)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赖耶识:心识名,八识中之第八。译曰藏,含藏一切事物种子之义。

    注九七觉支:见注十所列三十七道品中。

    注十三十七菩提道品:道者能通之义,到涅槃道路之资粮有三十七种:即四念处:一c身念处,二c受念处,三c心念处,四c法念处。四正勤:一c对已生之恶使除断为勤梢进,二c对末生之恶使更不生为勤精进,三c对未生之善使生为勤精进,四c对已生之善使增长为勤精进。四如意足:一c欲如意足,二c念如意足,三c精进如意足,四c思惟如意足。五根:一c信根c二c精进根,三c念根,四c定根,五c慧根。五力:一c信力,二c精进力,三c念为,四c定力,五c慧力。七觉支:一c择法觉支,二c精进觉支,三c喜觉支,四c轻安觉支,五c念觉支,六c定觉支,七c行舍觉支。八正道:一c正见,二c正思惟,三c正语,四c正业,五c正命,六c正精进,七c正念,八c正定。

    注十一真如:诸法之体性离虚幻而其实,故云真。常住而不变不改,故云如。

    注十二菩萨地:大乘菩萨有十地:一c欢喜地,二c离垢地,三c发光地,四c焰慧地,五c难胜地,六c现前地,七c远行地,八c不动地,九c善慧地,十c法云地。

    注十三须弥山:译言妙高,为一小世界之中心也。

    注十四悉檀:佛之说法不出四悉檀。悉檀者,古师一译为成,谓以此四法成就众生之佛道故名。一c世界悉檀,二c各各为人悉檀,三c对治悉檀,四c第一义悉檀。

    注十五声闻:为佛之小乘弟子,由闻佛说苦集灭道,而修出世法者。

    注十六缘觉:自观十二因缘而成道者,亦非大乘。

    注十七迦叶c拘留孙c拘那含佛:乃是过去七佛中之三佛。

    注十八诃梨c阿摩勒果:诃梨与余甘子等为五药。阿摩勒形似槟榔,食之可防风冷。

    注十九六度:即六波罗密也,度为度生死海之义。其行法行六种:一布施c二持戒c三忍辱c四精进c五禅定c六智慧也。

    注二十十力:佛有十种能力:即知是处非处智c知三世业报智c知诸禅解脱三昧智c知诸根胜劣智c知种种解智c切种种界智,知一切至所道智c知天眼无碍智c知永断习气智之十力也。

    注二十一四如意足:见注十所列三十七道品中。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诸识有几种生住灭。佛告大慧。诸识有二种生住灭。非思量所知。诸识有二种生。谓流注生及相生。有二种住。谓流注住及相住。有二种灭。谓流注灭及相灭。

    什么是识

    这时大慧大士再问佛说:“所有的识有几种生生起c住存在c灭消逝的作用呢”佛况:“所有的识有两种生c住c灭的作用,都不是思量推测所能够明了的。什么是所有识的两种生呢就是所谓流注生及相生。如川流不息地生生不已,名为流注生。因此而发生所有相续不断现象,名为相生。什么是识的两种住呢就是所谓流注住及相住。如瀑布流注般的宛然相续,才有一切现象界的存在。什么是识的两种灭呢就是所谓流注灭及相灭,即是相续存在的力量同时不断的消逝,和现象的消灭。”

    佛法所谓的识,相同于一般所说的精神。但依唯识的精义而言,通常所谓精神,还是唯识的变相作用,所以不能完全依普通知识称它为精神。佛没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乃是指宇宙万有的全体大机大用,只是识的变化。以上答大慧大士的问题,是说明宇宙万有识变的过程,不外生起c存在和消逝的三大阶段。而这识变的三大过程,归纳起来,又只如川流不息地相续与相互依存的力量,却由它发生现象相c用的两种作用。但是一般人,都只能在理论上去推测,去了解它,却不能亲身体验它的究竟。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