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修身正心,医家的导引亦源于道家c跻引等均属气功范畴。
道家以复归婴儿为贵。老子说:“专气致柔,能归婴儿乎。”故道家创有“胎息”功法,即意念中自身如婴儿在母腹中,不以口鼻呼吸,而自服内气。实际是在高度安静状态下,自主细匀地呼吸。后又有“存想”,即“存我之神,想我之身”,达到入静状态后,用意念导气运行。道家气功影响最大的是炼“内丹”与“大小周天”。内丹功主要是修炼精c气c神,认为人身有三丹田:下丹田藏精,在脐腹,意守此处,炼精化气;中丹田聚气,在两乳间,意守此处,炼气化神;上丹田凝神,在两眉间,意守此处,炼神还虚。道家解释多用隐语,使之神秘化。有人指出:“内丹之说,不过心肾交会,精气搬运,存神闭息,吐故纳新。”大小周天是炼内丹功时,导气运气的两种路线。小周天是炼精化气阶段,内气贯通督c任二脉督脉行背脊,任脉行胸腹正中线,皆从会阴始,上行至头面;大周天属高级功法,内经贯通奇经八脉包括任脉c督脉c冲脉c带脉c阴跷脉c阳跷脉c阴维脉c阳维脉,周流全身。
释家注重禅修。参禅采取坐姿,自然呼吸,以“不声c不结c不粗,出入绵绵,若存若已”为标准,同时保持神态安详。既要调息,还要调心,调心就是入静,入静有止法和观法,其目的均在排除一切杂念,进而使心无所念,登至静之境。释家坐禅追求的是精神解脱,但客观上有养生健身作用,丰富了气功内容。
苏轼有诗云:“苦热诚知处处皆,何当危坐学心斋。”心斋就是儒家功法。儒家注重正心c收心c养心,孔子曾向颜回解释心斋,意思是意志专一,充耳不闻,心守神气,呼吸自然,不必以意念控制。这是与道c释功法不同之处。
医家也很重视气的修炼,内经中提到“呼吸精气,守神,肌肉若一”。医家特别主张以动静相宜为原则,明代养生家高濂在养生八笺中说:“人身流畅,皆一气之所周通。气流则形和,气塞则形病。”故医家很重视导引c按摩等方法。古代医籍中多载录此类保健方法,有些还从道c释二家中吸收其可行者。由于医家集各派功法的精华,而又强调动静结合,所以常把调气与运动c按摩等配合起来。医书中所载功法的另一优点是,尽量避免神秘化,因此简而易行,又有医学理论指导,故很容易普及,如前面我们介绍过的“五禽戏”即是以运动肢体为主的功法。其它流传较广的有“八段锦”,最简化者:“两手擎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单举手,五劳七伤望后瞧,摇头摆尾去心火,背后七颠百病消,攒拳怒目增气力,两手攀足固肾腰。”八段锦方法甚多,多取坐势。此外还有立势八段锦c十二段锦c十六段锦等等。十二段锦又是以按摩为主,晨起及临睡时床上各行一次,依次有叩齿c咽津c浴面c鸣天鼓c运膏肓〔huang荒〕穴c托天c左右开弓c擦丹田c摩内肾穴c擦涌泉穴c摩挟脊穴c洒等十二势。明代医家李梴〔chan搀〕在医学入门中主张导引不必程式化,当取其所宜:“导引,为虚损气血不周而设也。有火则开目,无火则闭目;无汗者闭气至极,有汗者不必闭气;欲气上行以治耳目口齿之病,则屈身为之,欲气下行以通大小二便及健足胫,则偃身为之;欲气达于四肢,侧身为之;欲引头病者,仰头;欲引腰脚病者,仰足十指;欲引胸中病者,挽足十指;欲引臂病者,掩臂;欲去腹中寒热积聚诸痛及中寒身热,皆闭气满腹。偃卧亦可为之,但病在头中c胸中者,枕高七寸;病在心下者,高四寸;病在脐下者,去枕。”因势利导确实是健身功法不可忽视的原则。
注释:
1“行气玉佩铭”是天津市文物管理处收藏的一件出土玉器。镌文45字。据郭沫若考证,系公元前380年左右所制。译成现代文字为:“行气,吞则蓄,蓄则伸,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