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
1恶寒,兼见身疼体痛,无汗,苔白,脉浮紧的是外感风寒之邪。
2微恶风寒,兼见有汗,苔薄,脉浮缓的是外感风邪。
3恶寒,兼见肢节困重,少汗头昏,苔白厚腻,脉濡缓的是湿伤肌表。
4恶寒,兼见脘腹冷痛,肠鸣泄泻的是外感寒邪直中中焦脾胃。
5恶寒以形寒肢冷为特征,兼有腰膝酸软,欠温,或有五更作泻,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是肾阳不足之内伤虚寒证。
6恶寒以形寒四肢踡卧为主,兼有面色苍白,口淡不渴,肠鸣,腹泻,舌淡,
脉沉迟是脾阳虚弱证。
7恶寒,兼有面色白虚浮,或肢体浮肿c咳嗽痰喘,是阳虚水饮内伤之证。
8身虽恶寒,手足厥冷,但兼症却是口渴,呼吸气粗,便秘,溲赤,脉滑实有力,此是假寒证。假寒并非没有恶寒,身寒还是客观存在的,只是因为这种寒的病理本质是阳热性质,故称为假寒。亦包括上热下寒的“戴阳证”。
9恶寒,手足厥冷,舌淡,脉微甚微细欲绝,是阴寒盛于内之寒厥证,多是伤寒厥阴病后期。
三寒热互见
恶寒和发热同时出现,或寒热交替发作,称做寒热互见。
恶寒发热的产生机理,主要取决于邪气与正气交争的部位以及胜负情况,临床一般有外感寒热与内伤寒热两大类型。若感外淫之邪,卫阳被遏,营卫失和,正邪相争于卫表,则出现恶寒发热。离表入里,潜伏半表半里,出入营卫之间,入与阴争则恶寒,出与阳争则发热,正邪交争而发作。
鉴别要点
1c产生寒热互见的原因,寒热互见原因较为复杂,归纳起来以内伤脏腑气血为多,外感六淫等邪气力少,外感主要可见于风c寒c湿c热以及疟邪,瘴气等疫疠之气;内伤主要由于血虚,阳虚,肾阴亏损,及七情为病,肝胆气滞火郁,月经不调等,它如外邪侵入血室等也可引起寒热同时发作。
2c辨寒热发作次序:发热恶寒行时是一开始就同时出现,但也有的是先有恶寒或先有发热,嗣后发热或恶寒出现,可分以下几种:
〔1〕病是先恶寒,不久便发热,或恶寒后寒热互作,见于外感风寒。若先发热,继之恶寒c寒热互作,是外感风热之邪。邪气深入血室适值月经来潮或邪伏募原,也多先出现恶寒,继之发热,寒热互见。
2寒热始终同时发作的,多见于内伤病证如血虚,阳虚,阴虚,气郁等证。
3c寒热轻重及性质
1恶寒重于发热的,可见于外感风寒邪气,寒热疟疾,冷瘴,邪伏募原的湿温证,机体阳气虚损证。
2发热重于恶寒的,可见于外感风热邪气,热瘴,血虚证等。
3寒热并重的,多见于疟疾,热入血室,少阳证,其恶寒发热均较重,以寒战壮热为特征,常反复往来发作。
4寒热均轻,以内伤阴虚c血虚c阳虚,月经不调,肝胆气郁为主,如感外邪不重,其寒热亦可轻微。
总之,寒热轻重受邪气性质,机体阴阳盛衰情况等因素影响,外感恶寒虽得衣被亦不减,内伤恶寒则得火热可使缓解;外感发热多骤起,发无定时,而内伤发热起病缓,热势也比较平稳,很少有壮热者。
4c辨寒热发作时其他体征
1外感发热恶寒,可兼身痛体痛,苔薄,脉浮等。
2肝胆气郁引起的寒热,与情绪有关,常因郁怒发作或加重。
3疟疾寒热,休作有时,一天一次,或二天一次,也有三天一次者。汗后一般可热退身凉。
4热入血室,寒热虽如疟状,但发作无定时,入夜加重,常伴神志错乱等症。
5阳虚寒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