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云遮雾障的北方环境之中,所以其肤色比他们生活在南方的祖先失去了更多的色素。他们的肤色浅,头形长c面部宽c鼻子短。他们的眼睛呈圓形,而不是呈杏仁形。他们的络腮胡子浓密,体毛众多。后来的日本人体毛较少,络腮胡子亦少,他们始终称蝦夷人为毛人。这些最早的日本居民的文化可以部分地依靠考古发现来构拟,亦可以靠迄今尚存于日本北部的蝦夷人的生活来构拟。
蝦夷文化是北极圈共生传统的一部分。他们以捕鱼和采集为生,住的是地穴,用的是新石器:磨制的石凿c磨制的弹射骨矛等等。他们用粗沙烧制有绳纹的陶器,这种陶器与北美东部林区的印第安人烧制的陶器难以区别;换言之,他们的陶器是典型的早期烧煮器的北极区模式。
蝦夷人的社会组织取小型村落的形式,每村住一个奉行图腾崇拜的族外婚氏族。换言之,每一个氏族以一种神圣的动物命名,对这种神圣的动物抱特別崇敬的态度。他们的宗教是对自然神灵的崇拜,不仅崇拜太阳和雨之类的自然力,还崇拜瀑布c岩石c树木和其它的自然力。他们最重要的崇拜以对神的崇拜为中心。熊是他们这个生存环境中最危险的动物,也是最大的供人猎食的动物。熊被当做是另一个部落的人;没有外人在场时,它们就脱下皮大衣,与别的人行为无异。每当猎杀一头熊,蝦夷人都要举行特别的仪式以安抚其灵魂,让这头熊的灵魂给其它熊传递信息:如果它们让蝦夷人捕杀,它们就会受到良好的待遇。事实上,时至今日,蝦夷人仍然因袭这样的习俗:捕熊仔喂养,把它作为村里人的宠畜,对之抱以敬畏的态度,直至它用于祭祀中的牺牲为止。
与蝦夷人适成对照的是,日本南部的早期居民,似乎从很早的时代起就是以农业为生。他们带进芋头,也许还有稻谷。不过他们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捕鱼为生。他们的居住区建在海边。他们文化的考古实物稀少,因为他们修建房屋和制造工具都使用竹子和木材。他们不烧制陶器,使用的石器又极少。显而易见,这个南方的民族在体型上颇象原始马来人:身材粗短,皮肤黄褐,体毛极少。他们的面部扁平,鼻子不高,嘴唇薄,眼睛平直。
南部的这些居民和北方的蝦夷族,处在大致相同的文化阶段,他们之间的疆界来回波动了一段时间。双方都是尚武的民族,然而由于南方人发展了农业,可以支持较大的人口,所以他们逐渐向北推进,迫使蝦夷人不断后退。稍后,到公元前三世纪下半叶,又一个民族从朝鲜半岛侵入了日本。他们带来的东西有青铜兵器c陶器和发达的农业技术。虽然他们人数较少,然而他们依仗着自己优越的文化四处推进,征服了新石器印度尼西亚型民族占领的南方,把这群被征服的人组织起来同化掉了。蝦夷人的祖先被进一步地推到北方。蝦夷人从此就留在北方,他们对日本文化的贡献微乎其微,唯有的一点贡献是使南方的邻居不得不保持军事上的戒备。从一开始,日本文化就有一个武士阶层。在日本文化中,武士阶级自始至终处在支配地位。而在中国文化中,武士却处在次要地位,他们被认为是保卫士农商的一支令人遗憾同时又必不可少的力量。
日本的早期历史难以重拟,因为日本扎实的考古发掘工作微不足道。日本人学会写字学会做书面记录的时间非常之晚。传说故事靠口耳交际世代相传。直到公元552年,书面历史记录才开始。那一年有一些朝鲜的书吏和传教士进入日本。而且,从一开始,日本的历史就受到宣传活动的影响,这种宣传活动受到宗教热情和爱国热情的强化。这样的背景不利于作出准确的历史记录。到六世纪时,日本人与富有历史头脑的中国人发生了接触。于是他们感觉到自己也需要写历史,他们就开始凭借着各种流传下来的传说来编造历史。此时,日本尚分裂为许多小型氏族。每一位书吏着手写历史时,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