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5)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品组织经济的方式,反映了统一国家组织经济的模式:强有的中央控制使贸易得以安全进行。即使在天下大乱的时候,当全国贸易不能正常运行时,这种组织经济的方式依然是人们心目中的理想模式。

    人口的主体是自耕农。中国社会里有两条大的分界线。一条界线是有土地的农民哪怕是一小块土地和无地农民的界线。自耕农尤如是船长:无论他占有的是大战船还是小驳船,他总是一船之长,总是有别于水手的;同样,自耕农占有小块土地,他总是觉得要比雇农高出一头。另一条分界线,是从事体力劳动的农民和工匠与仕宦阶层之间的分界线。

    因为中国农民在不实行长子继承制,而是让所有的儿子平分地产,所以他们的地产总是不断地处在分割之中。这就是说,一部分农村人口总是不断地被挤出自己的土地而沦为无产游民,到近代则沦为人力车夫之类的城市贫民。每当饥荒和战争的控制机制丧失之际,中国的人口就迅速增加,体力劳动的产业就无法支持过多的人口,无业游民就被用来从事最沉重最粗笨的劳动。正是因为有这样一支源源不绝的劳动大军,正是因为他们甘愿干最苦最低贱的工作,所以奴隶制在中国从来就没有扎住根。大户人家的女佣是从小买进的,她们可以被认为是奴隶,然而实际上她们是作为家庭成员长大的,她们成年时,主人有责任为她们找婆家。皇宫里使用奴隶,但是中国没有西方那种非常发达的大规模的奴隶制。西方那种奴隶制在中国不可能发展起来,因为使用无业游民更为价廉合算。直到机器时代之后,他们才因为使用奴隶劳动而受到良心的谴责。在机器生产中,使用雇佣劳动显然是更为便宜的。把工人的劳动当做商品,等他老弱病残就把他撵出工厂,显然是更加便宜的。如果把劳动者当奴隶占有,因而不得不在他老弱病残时给他以照顾,那就反而不大划算了。

    中国社会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社会的纵向流动性很大,理论上是如此,实际上也是如此。这一点与英国的情况很类似;英国的阶级划分虽然明显,但是平民可以发财并买到爵位。中国社会中的人口关系不断发生变化,农民的后代可以逐渐步入仕途,又可能再次破落而成为平民。直到前不久,这种社会流动性是通过以下途径实现的:跻身官场的敲门砖,是十年寒窗,在竞争激烈的一系列考试中中举。

    士子在中国的社会地位颇高。比如,最穷的士子乡村私塾先生的地位,也超过不知书识礼的富商的地位。因此,凡是有能力供儿子读书的人家,都要让儿子读书,指望儿子登科及第。在古代中国,科场考试是营私舞弊现象较少的少数几件事情之一,因为科举考试被认为是整个官僚体制的核心。清代末期和其它的一些朝代里,亦有用捐纳的办法买武秀才之举,武秀才之类的武举相当于士子的科举。中国给买武举的作法取了个名字,叫做“后门及第”。然而,“后门及第”者绝不够做官的条件。

    科举兴起于汉朝,大约自公元前200至公元后200年之间。当时,皇帝与士子阶层常有摩擦。据说兴办科举的皇帝称:“士子已如朕笼中之鸟。”然而,事实证明,被困入罗网的正是皇帝自己,因为直到近代,中国政府一直是由士子操纵的。科举到唐代最后定型,大约是在公元700900年之间。科场考试通常要求作八股文两篇,十二行五言诗一首,诗文的题目均临场指定。此一模式沿袭下来,其形式和内容几无变化,直至1912年共和革命爆发之后方才废止。

    要做朝廷命官,至少必须通过乡试。一般要求取得两个品第。一共有四级科试:乡试c府试c会试c御试,御试登科的士子总是极少数。御试及第者即使不立即被委以高官,也会立即受到御赐恩宠。他们会享受朝廷俸禄,一旦官位出现空缺,就立即由他们补上去。乡里以上官员均须任命,只有科场及第者才能被委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