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追随中间道路,此谓之道。个人要靠沉思才能受到启示而悟道,尤其是要在未受人影响的自然界中去沉思才能悟道。典型的中国山水画中,高山飞瀑,古木参天,画面的前景中独坐一人沉思默想,这样的画面表现道家思想最完美的意境。在大自然的面前,在庄严肃穆的自然力面前,人确乎是微不足道的;明智的作法就是谋求了解自然力,避免扰乱自然。
作为其学说的一种合乎逻辑的发展,道家逃避政治活动,它劝说个人通过沉思冥想以回到自然,并从中求得安稳和满足;它劝说人要放弃行动,以免打破阴阳平衡。道学初创时不关注社会关系。然而,处在哲学思想最终必将转向政治问题的社会环境里,道家不得不提出自己的政治学说。道家对自然的态度构成了自然人即幸福人观念的基础。这样的人骨骼强壮c肌肉发达c头脑空虚,这些品质正是独裁国家所要求的臣民的品质。统治者的职责就是让臣民吃饱肚子c埋头苦干c乐天知命c麻木不仁。他不应该教化臣民,不应该开启民智,这既是为了他个人的利益,也是为了对农民有好处。尤为重要的是,受治于人者应该被剥夺参与政治的机会,应该被剥夺了解政治的可能。这些信条自然激起了儒家的强烈反对。
墨家兴起的年代与儒家相同。它的基本原则是兼爱,但是它不注重以关系亲疏为基础来决定爱的程度;以关系亲疏来决定仁爱是儒家强烈坚持的主张。墨家主张,个人的爱应该平等地遍及于天下一切人的身上。墨家与儒家和道家相对,它毫无疑问是信奉神的宗教,事实上,它几乎是一神论宗教。世界不由命定,而是为“天意”所定。它又承认其它超自然力的存在,可是它们处在次要的地位。墨家非常注重来世的真实存在。它教导的兼爱既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后天学会的,而是被当做一种宗教义务。墨家信徒的态度带有强烈的苦行色彩,他们应该牺牲一切安逸和欢乐去为天下人服务。与此同时,他们又把实用的态度和苦行结合起来,根据功利效用来评判各种行为的价值。由于这个原因,他们遣责传授艺术的行为,尤其是反对教音乐。墨家的哲人以勇敢无畏c忠心耿耿著称,他们常担任王侯的谋士。根据他们的教义,他们乐意为了公众的利益而肝脑涂地。和平主义是墨家教义的突出特征,但是他们讲究实际,主张把侵略战争和自卫战争区别开来。
墨家的教义和基督教教友派的教义有相似之处。墨家依靠严密的逻辑,缺少初期教友派痴迷的特色,可是两家在人与神直接交流这一点上又是一致的;在个人全心全意献身于人类的同时又保持现实主义的态度方面,两家也是完全一致的。在二者的和平主义态度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对世代饱受战争灾祸的人所表现的由衷的同情。
上述儒道墨三个学派并存了几百年,不但对中国的制度产生了相当的影响,而且彼此之间也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在它们的争鸣驳难中,产生了若干较小的学派。其中对中国文化产生较大影响的只有一家,即法家。法家的主要目标,是提出一套有效的管理国家的模式。它的思想在秦国的组织中发展得最为完备。几百年之后,秦国崛起,完成了中国的统一,当时的中国被颓废的封建制度所引起的无休无止的战祸折磨得虛弱不堪。法家的基本观念是实行法治,并尽量根除人治的因素。他们专注于制定成文法,使法律条文的意义非常准确严密,以便使个人的意见无法侵入法律的实施过程。他们大概是世界上首先提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首批思想家。周朝贵族免受周朝法典的制裁。考虑到这个背景,法家的思想就是一场革命。法家的严刑峻法,不徇私情的主张,把秦国锻造成为一柄可怕的利剑,使之在完成中国的统一大业中团结一致。然而,可以理解的是,到了新的王朝汉代之时,法家这一学派却销声匿迹了,虽然它的原则涂上了一层儒家的色彩之后仍然保存了下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