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诗,世界最长史诗之一,与罗摩衍那并称为印度两大史诗。描绘班度和俱卢两族征夺王位。
3罗摩衍那意译为“罗摩游记”或“罗摩传”,印度古代梵文叙事诗。描绘罗摩战胜邪恶的故事。
信奉印度教的农民让婆罗门去从事哲学思辩,他们自己则尊守规定的宗教仪式,以求得到实惠。除了崇拜自己教派的神祇之外,他们还崇拜地区性的神灵,传说中的英雄,这些神灵和英雄与他们的种姓或地区有一定关系。他们有时甚至要向自己祖先的灵魂祈祷。一生之中,他们至少要到一个贡奉自己庇护神的大庙去朝觐一次。祭祀各个神灵的节庆的时间和地点都是不同的。这样的庆典使许多崇拜者从四面八方云集一地,给单调乏味的乡村生活提供了一个受人欢迎的休息机会。在不朝圣的时候,他们也许在家供奉自己崇拜的神,同时他们也不会怠慢供奉地方神的土地庙。祭土地神的仪式由祭师主持,这位主祭并非总是婆罗门。一旦需要繁复的祭礼时,才请婆罗门主祭。此外,农民膜拜任何能给他当前的需求以襄助的神灵。商人向象头人身的财神加尼湿祈祷,以求生意兴隆。天花流行时,人们就祀奉天花女神杜尔加,她是湿婆神不大受欢迎的配偶之一。一般的印度教徒,无论是农民或婆罗门,对难以计数的神衹都深信不疑,对其它印度教宗派都具有宽容的精神,正如一位基督教圣贤的信徒对追求其它基督教圣贤的教徒抱着宽容的态度一样。
前殖民地时代的乡村生活的经济基础处于农业和工业的微妙平衡之中。城市基本上是行政和宗教中心。除了海滨河谷的城市之外,城市规模一般较小,水运使海滨河谷的城市供应问题较易解决。一个引人瞩目的特征,是设防城市的修建和市镇规划的发展,市镇规划作为一种艺术是印度教和穆斯林的共同特征。一位统治者总是想逃避上一任统治者的影响,于是他选择新址,建造一座精心规划的城市,兼用软硬两手把一部分居民迁至新城。新城维持的时间,一定程度上依赖选择新址的技巧。在许多地区,方圆不大的地区里常常形成鳞次栉比的新城和老城的丛结。
印度人口的主体居住在村子里,每村的平均人口在400人左右。成群的村庄常常结成一体隶属于一个县议事会,县议事会行使的职能是最高民事法庭。许多社区与世隔绝,同外地几乎毫无接触。土地所有制沿袭近东悠久的模式,耕地紧靠村子,比耕地更远的地方是牧场。村民公用财产所有权c生者对死者的公共财产享有的继承权,也沿袭近东的模式。这就避免了把土地占有分割得太细的倾向。联合家庭给家族成员中的每一位劳动人口和非劳动人口都提供他们需求的东西。村子的粮食分成制,每年都给村中的木工c铁匠c陶工c祭司c理发匠等人提供一份收割的庄稼,以换取他们一年之中所提供的服务。经济模式稳定不变,工艺上的机械改进非常之少。手工艺技巧在世袭的群体种姓中世代传承,被当做行业的秘密被保护起来。物质生活上的缺乏进步,可能是这些职业垄断的结果。垄断限制了竞争,阻碍了发明。
印度文化的特点,是将命定的地位和角色推向极端,这就使它成为最静滞不变的c迄今整合最完善的文化。社会的基础有三大支柱:村社自治c种姓制度和联合家庭。由于一连串超自然力的束缚,由于从高度繁杂和高度形式化的宗教和哲学体系中推衍出来的各种解释,种姓制度受到了强化。一个种姓由一群组织严密的人组成,他们具有共同的传统和强烈的团体意识。每一个种姓有一位首领和一个议事会。议事会不时举行会议,这种会议或多或少具有绝对的权威。议事会成员参加一些节日庆典,议事会对其成员有司法裁判权,有权对其成员实行惩罚,最严重的惩罚是把种姓的成员驱逐出种姓。
无论种姓的渊源是如何地千变万化,从理论上说,一切种姓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