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5)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的生活都有许多相同之处,因此他们原有的文化可以相当准确地构拟出来。这幅重构的生活图画是半游牧部落的生活图画;他们牧放牛群,驾着马车驰骋征伐,嗜好赌博和烈酒;只有在危难的时候才对超自然力感兴趣。

    构拟亚利安人生活必须依靠的材料,与构拟印度河流域所能依赖的材料形成绝妙的对比。后者留下丰富的遗物,但没有留下任何书面文献。印度的亚利安人简直没有留下任何遗存,但是他们留下了大量的文献。这是一种详尽的证物与详尽的证词相对的情况。已经发现一些石柱,可能是吠陀1中所描绘的用于祭礼的石柱。然而,亚利安人的居所和墓地迄今都尚未找到。构拟亚利安人早期生活的文献收入了名为吠陀本集的四个集子中。根据文字判断,梨俱吠陀意译为颂赞明论译注必定是古老的文献,包括祭祀中吟唱讽颂夹半的颂歌。就內容而言c阿闼婆吠陀意译为禳灾明论译注是诸书中内容最古老的一部,然而其语言并不是最古老的。这是一部巫术汇集,收录的主要是咒语和药方。娑摩吠陀意译为歌咏明论译注是祭祀颂歌的汇集,它包括梨俱吠陀中的许多颂诗和后来写成的一些颂诗。夜柔吠陀意译为祭祀明论译注集录的是曼恒罗,即祷辞和神秘的表白书。

    1吠陀vedas意译为“明”,即知识。吠陀有广狭二义,是印度上古典籍汇编,成书于前2000-前1000年。狭义的吠陀指吠陀本集,广义的吠陀还包括梵书c森林书c奥义书经书。

    亚利安入侵者定居之后,不可能不从过去居民那里接受许多血统成分和文化成分。然而他们似乎很不情愿承认这一事实。吠陀经书中使人最迷惑不解的特点之一,是提及土著居民中的达西尔人,这一民族肤色黎黑c鼻子扁平。这两个形容词可以用来描述印度南部的原始澳大利亚人种,肯定不能用来描述印度西北部的以地中海人口占压倒优势的人口,而西北部地中海型的人肯定是亚利安人首先接触的人,并且是他们仇视的人。有一些颂诗中,达西尔人被描述为野蛮人。在另一些颂诗中,亚利安人祈求神灵襄助他们攻陷城市,夺取石墙环绕的要塞。

    毫无疑问,印度河文化对后世印度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事实上,它与有史时期的印度文明之间可以看出更多的相似之处,印度有史时期的文明与入侵的亚利安人原籍的大草原上的半游牧的牧牛文化却相去甚远。这不得不诱人去相信,自亚利安人入侵至吠陀经书整理成书的时间之内,发生了入侵者和印度文明幸存者之间的融合。在混血民族口头传说的发展过程中,印度河流域祖先与印度西北部的原始澳大利亚人种之间所留下的记忆,与亚利安人和已经削弱的c文化颓败的印度河文明土著之间的战斗,很容易混淆在一起。

    吠陀经口头传承的后期和有史时期的主要分别,存在于社会结构和宗教之中。当时,种姓制度尚未形成,只有武士c农夫c工匠和祭师之分。最早的波斯人中也存在类似的分类安排;在波斯语和亚利安语中,连武士c农夫c工匠和祭师都是意义对应的同源词。印度的亚利安人和波斯人血缘相近。耐人寻味的是,在波斯人和印度的亚利安人的两种社会体系中,都没有与印度后世的不可接触的贱民相当的种姓。甚至祭师都尚未明确地分化出来。在吠陀宗教要求的频繁的祭祀活动中,每一位族长都行使祭司的职能。当时的婆罗门是一小群专职的教士,他们侍奉贵族武士家庭。只有遇到繁难的仪礼需要准确无误地进行时,才有人请他们服务。他们仍然依附于贵族,显然得屈从于贵族。

    在吠陀时代的末期已经有苦行僧存在。他们离群索居,遁入山林,不与人进行一般的社会接触和活动。在那儿,他们给人以指点,那些谋求洞悉宇宙本质和人的天性者请求他们指点迷津。即使在这个阶段,苦行僧还是把重点放在人身上。后世印度教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