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5)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这就是典型的因事而论,视事而言。邵公虎通过类比的手法,以极其简练的三言两语,把“危国”事情的严重性解释得既得体又清楚当然,这里也蕴含时机把握的分寸,使得这个以暴政著称的周厉王从中知得了“防民之口”所“利”与所“害”,不但不杀邵公虎,而且立即改正了自己的谬误。可见在关键时刻,视事而言分寸的把握有何等的重要

    也许有人会觉得前面所谈的事例离我们现实生活太远,“邦”也太大。殊不知即使你所处的是一个小小的团队,或是一个“三人制”家庭,同样也会有许许多多让你意想不到的事让你去面对,同样有你必须说话的时候。如果你不注意对事件本身的分析,你就很难正确地把握说话的分寸,你所处的团队或你建立的家庭很可能就因为你“不慎”之言而跟着倒霉

    嘴碎侃爷无金口社会上有两种人最讨人嫌:一种是漏勺似地嘴碎的女人;一种是没事找事胡吹神侃的男人。凡是有人群的地方,都是这帮人“说事”的天下。他们最大的共性,就是不管大事小事都能饶起舌来。在侃爷们嘴里,天下就没有他们不知的事,世上就没有他们不敢骂的人。他们碎些什么或侃些什么,用16个字可以概括:天南地北海阔天空支离破碎乌七八糟反正闲着也是闲着,以侃代乐,侃晕了拉倒。社会上有很多被歪曲了的事实,往往就是出自这号人之口。至于他们真正的能力究竟如何天晓得

    碎嘴侃爷如果真的只会“侃晕拉倒”的话倒也罢了,关键是他们还乐于对过眼之事指手画脚乱加指责。盖因“碎功”或“侃功”了得,所以一说起话来,总是让人听了备感窝火。听者一旦窝了火,双方就会出现磨擦,就会平生事端。比如前些日子,在江苏南京就发生了一起因侃爷碎嘴没事找事,结果双双挨揍的事件。

    侃爷张某与其妻刘某本是从苏北到南京的搬运工。某天下午,夫妇俩将货物运到市第二果品市场。在等工钱的过程中,张某见货主不停地清点货物,难挨之嘴便痒了起来,他说了一句:“箱子都数不清,大脑少根筋哦”话音刚落,货主就恼了,他回过头来朝着张某双眼就是一拳。站在一旁的刘某又再叨了一句:“你们不会讲话只会动手打人呀,这话要是你们的头儿说的,看你们怎样”这下把在场的所有搬运工都惹火了,一起冲上来对张某和刘某一顿拳打脚踢,直打得夫妇俩鼻青脸肿。行凶后,这伙人迅速消失

    动手打人当然要受到谴责。但事出有因。因在何处碎嘴侃嘴中伤他人。其实,现实生活中不知有多少人正是因为自己“嘴痒”爱碎嘴胡侃,而屡吃拳头或类似于拳头之类的亏的呢。我看他们没什么好抱怨的,要抱怨就抱怨自己愣有那张不知分寸c没事找抽的碎嘴侃嘴了。

    事件是分寸的施展台2

    要让说大话者闪闪舌头本来,爱说大话的人并不见得就是一无是处。按人们平常“该说话时就说话,该闭嘴时就闭嘴”的说法,有时候说点儿大话,还真能起到扭转乾坤的作用。比如冯铨,他能“一心事二君”,老而全身退之,其功夫就全在一张嘴上,其中的大话自然是少不了。可见,说大话要看针对的是什么事,要先想好大话当说不当说。

    在“没有什么话不能说”的当今时代,说大话差不多都快成为一种时尚了。只是人们在听大话之时或多或少地都学会了留根筋就是了,毕竟说归说,信归信,你要是不愿意信,说大话者也不会逼着你信的。问题是,许多事经人以三寸不烂之舌吹成了泡沫,竟还是不鲜见轻信者。

    先看商界,例如国内一些房地产开发商,就有许多人不顾消费者把买房当作人生大事来抓的利益,毫不讲究视事的分寸,屡屡冲破道德底线,大量雇佣巧言令色c油腔滑调的说客,对所开发的房产进行“兑水”“注水”式的宣传,说大话,吹肥皂泡,搭花架子。然而这还不算最没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