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过伙计,扛过枪,当过知青,援过边,岁月流逝,无依无靠的少年变成了中年,国恨已平,家仇未报,它始终像熊熊烈焰一样在每个夜晚炙烤着他的灵魂,父母的遗言历历在耳,让他如芒刺在背,可天下茫茫又去哪里寻找当年他父亲的“好兄弟”、他的“岳父母”呢?因此他从一个城市流浪到另一个城市,直到有一天,他终于从知情人口中得知他们早已在全国解放时随国民党溃军飘洋过海去了台湾,而当时大陆和台湾处于军事对峙状况,音信况且不通,就更不用说只身前往复仇索命了。得知这个消息的他,失魂落魄地回到了故乡,在父母的坟头上痛哭了一夜,喝得烂醉如泥。政府怜悯其孤苦伶仃,且有一定文化,能写会算,便安排了他的临时工作,慢慢就成了公家的人,而他的生命在那仇恨的燃烧和无望的等待下错过了许多许多……
后来两岸关系缓和,通了书信,再后来就有人回来认祖归宗,从探亲客口中,他终于又打听到了“仇人”的消息。
那家人去了台湾后,凭借手中的珍宝和经商的头脑,很快在台湾撑起一片家业,后来发展成为赫赫有名的章氏集团,但终因多行不义必遭天遣,两个老人均不到70就归西了,家族的实际掌舵人就是当年与少年有婚姻之约的章柳眉,听说她去台三十好远才跟国民党的一位军官结了婚,丈夫也英年早逝。膝下一儿一女。
当年的少年已经熬成了老年,须发皆白,过去的是是非非如过眼烟云,他都仔仔细细地想过。前辈的恩仇似乎都已随他们的时代结束了,而给他留下的又是什么……
“待续!”,行文在这里打住了。显然这是一个没有结局也无法结局的故事,吴韧不知道为什么老宋要将这个故事的原本落在这里,难道这就是老宋一生的写照?当他翻开最后一页时,才真正明白老宋的用意。
“这是一个孤寡老人一生的故事,没有花前月下,没有风花雪月。浸泡着血和泪,爱恨情仇到头来难解难分。也许这是一个不会有结局的故事,也许还会有续集,但作者肯定不是我了。如果真有那一天。请您一定要将这个故事续下去,直至结尾。”
“您是第一个读这个故事的有缘人,请您将之珍藏。待故事有了结局的时候,你可以将它整理成小说,如有结集出版的可能。请一定要署上你的大名,这是我唯一的要求和回报。愿好人一生平安!”
显然这些都是后来新写上去的,似乎墨迹未干。读完最后的文字,吴韧早已泪流满面。从那个夜晚开始。他灰暗和燥动心静下来了,对生活的信念和意义不再是简单的认识。开始严肃地思考他的人生,他总觉得老宋在向他暗示什么。
真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吴韧觉得他其实并没有什么值得炫耀和自命不凡的东西!
静下心来的吴韧,相对于老宋的人生经历,这回觉得他实在没有什么必须的、自己能说服自己离开的理由了,至少暂时。
生活总是在人们困顿无聊的时候不经意地现出希望的曙光,正如作家柳青所说的: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的中国农民负担项目繁多,任务沉重,就拿小浪镇来说农村收费项目细分下来竟达数十项之多,内容也五花八名,包括农业税、农业特产税、村干部工资、农村五保户经费统筹、民兵武装经费、教育集资、各项建设以资代劳等等。每当粮食夏收以后,顶着酷暑,乡镇各路“人马”纷纷下村摧收各种税费,前后时间往往长达一个月之久,并且建立了相应的责任追究和后勤保障制度,征收任务、经济指标细分到各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