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c崔c张等之独传,而且传之若是其博而大也2
1同上书第3册,第800页。
2中国近代文论选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179页。
323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703
这个问题的提出,实际上触及到了典型人物形象产生的问题。
少数人物形象为什么不同于当世的千百万人而独存于后世人们的心目中,为什么他们能够突破空间与时间的限制,而在久远的后世发生社会影响虽然严复c夏曾佑未能从典型概括的理论高度回答这一问题,但他们在分析具体原因时也作了类似的回答:认为曹c刘c诸葛之所以“传于罗贯中之演义,而不传于陈寿之志,宋c吴c杨c武,传于施耐庵之水浒传,而不传于宋史;玄宗c杨妃,传于洪昉思之长生殿传奇,而不传于新旧两书”
,主要是因为作者在描绘这些人物事迹时或“稍有事实,略作依违”
,使“人同此心”
,故“书行自远”
,“或则托依姓名,附会事实,凿空而出,称心而言,更能曲合乎人心者也。”
1这些回答,无形中就揭示了小说的典型概括能力及小说人物的典型意义。
它实际上含有三点启示:一是小说在塑造人物时并不囿于直叙事实,而是已将生活真实略作虚构c加工和点染,这就高于生活真实,于是人物形象便有了典型意义。
二是这虚构c加工和点染“依违”或“附会”
,是“称心而言”又“合乎人心”
,而且能使“人同此心”
,这就意味着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并不是依实有人物作照相式描绘,而是已在人物身上注入了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的愿望,让这些愿望来主宰人物的感情和活动,于是这些人物的活动就体现了人们某种理想和愿望,或者揭示了现实生活中某些本质性的问题。于是也就有了典型的生命。其中的“称心而言”是继承了冯桂芬
1中国近代文论选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199页。
324
803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在复庄卫生书中的观点1。
三是他在缘起中曾论述过,“书行自远”
,是从上述两点来的。这又意味着,小说由于具备了典型地概括生活的能力,才能流传不泯;小说人物有了典型的生命,才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永远活在后代人的心中。
严复在1911年至1917年间写的〈古文辞类纂〉评语中,就韩愈退之
尚书库部部中郑君墓志铭一文,写道:
凡传志,最难在写出其人特色,如此等文,不许后人依傍一字也2。
这就是说,优秀的传志作品,还是可以写出人物的特色的。
不过,在缘起中,要使文史分家,提出了划分史书与小说的界限,认为:“书之纪人事者谓之史,书之纪人事而不必果有此事者谓之稗史。”
3这就一般史书而言的。小说相对于这些史书而显示其特点的,乃在于它有典型地概括和描绘社会生活的能力,而它写的又不一定是真人实事,乃是经过提炼加工了的艺术的真实。优秀的传志作品人物特色建立在真人实事基础上,另作别论。
梁启超在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中也初步看到了小说的典型概括能力。他指出小说的能力之一是:
1中国近代文论选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14页。
2严复集第4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25页。
3中国近代文论选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197页。
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