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5)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极明晰极緻密的科学头脑”

    1有很大的关系。他说:美术家雕刻一种事物,总要在未动工以前把那件事物的整个实在体完全摄取,一攫攫住他的一生命,霎时间和我的生命并合为一。这种境界,很含有神秘性,虽然可以说是在理性的范围以外;然而非用锐入的观察法一直透入深处,也断断不能得这种境界。这种锐入观察法,也是促进科学的一种助力2。

    提倡文学艺术的无理性,往往导致文学艺术的末路。梁启超在这里注重文学艺术创作过程中的理性因素,虽借着科学意义上的“真”来阐发的,但毕竟正确道出文学艺术创作过程中复杂现象。以上这两点,算是他这个“门外汉”的“门内话”吧。

    梁启超在认识和处理真c善c美的关系上,既是个“真美合一”论者,又是个“美善合一”论者。如果他的“真美合一”偏重于科学意义上的探求,尚未脱离文学艺术对象的话,而“美善合一”的命题,则是从伦理学上加以论证的。

    他常常以“美善”作为道德教育的一个要求或准标,说:

    智识者,所以救国民之心得,与个人之心得。使能深明真理,而养成一种美善之性质也。

    1梁任公学术讲演集第一辑,商务印书馆1922年版,第60页。

    2同上,第59页。

    270

    452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智识与情之联络者,使其行为善则心为愉快,不善则心为慙悚也1。

    按梁启超对一个人自幼年至青年时的区分,在五岁以下幼童,“其感情皆起于觉,恐怖之情甚强”

    ,六岁至十三岁儿童“情绪始动”

    ,十四岁至二十一岁少年,“前半期虽动于情,后半期情操”

    ,廿二岁至廿五岁成人,“情操发达”

    2。作为“美”的一个主要特征的美情,是贯穿于一个人从幼小到成年的感受中,确实会带来“心为愉快”之情;人的“美”和“善”又确实会相通。在这个意义上说,“情操”是人的“美”和“善”的结晶。因而,在讨论自古以来性善c性恶的问题时,梁启超提出:先生以善服从之根性,为美根性乎,恶根性乎

    回答是:“恶为美根性,固此当有以救之”

    3。这就是对于当时以丑为美c以恶为善c美丑善恶不辩的一种针砭。

    梁启超坚持“美善合一”论,意在开发民智,拯救世道人心,他十分痛恨奴隶性的积习,提倡一个民族个国家必须有于世界之林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创造一个他理想之中的“新民”。他在支那教育问题一文中所以提出“美丑善恶不辩”的论题,就在于“支那人种固号为善于服从者,则无人不可以为之主,无人不可以奴隶之不必有所择也”

    4。

    1新民汇编。余录,饮冰室文集类编二

    ,第187页。

    2教育政策私议,重订分类饮冰室文集全编,卷九学术类下,厂益书局印行,第3页。

    3新民汇编。余录,饮冰室文集类编二

    ,第187页。

    4新民汇编。余录,饮冰室文集类编二

    ,第200页。

    271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552

    这在当时历史条件下,面临着列强各国对中国“豆分瓜剖”

    的情势,要求铲除奴隶性,树立自信力,是关系到救亡图存的国家c民族的大事。而养成这种奴隶性的积习,又由于奴隶的旧教育所致。但是,作者并没有就此深究下去,而是笔锋一转,得出如下结论:“虽不可服从于强力,而不可不服从公理。”

    1带上了很浓重的妥协c欺骗的色彩。通晓中国近代史的人都知道,列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