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5)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为,至少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总体把握“会计准则”的内涵:第一,会计准则是反映经济活动c确认产权关系c规范收益分配的会计技术标准,是生成和提供会计信息的重要依据;第二,会计准则是资本市场的一种重要游戏规则,是实现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依据;第三,会计准则是国家社会规范乃至强制性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干预经济活动c规范经济秩序和从事国际经济交往等的重要手段。正因为如此,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会计准则建设并注重发挥其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有学者认为,会计审计准则c企业内部控制以及政府监管,是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三大支柱。这种说法并不为过。

    会计准则体系作为技术规范,有着严密的结构和层次。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由三部分内容构成:一是基本准则,在整个准则体系中起统驭作用,主要规范会计目标c会计假设c会计信息质量要求c会计要素的确认c计量和报告原则等。基本准则的作用是指导具体准则的制定和为尚未有具体准则规范的会计实务问题提供处理原则;二是38项具体准则,主要规范企业发生的具体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处理;三是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主要包括具体准则解释和会计科目c主要账务处理等,为企业执行会计准则提供操作性规范。这三项内容既相对,又互为关联,构成统一整体。

    二c为什么要制定会计准则

    我国会计准则建设,始终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互联系c相互促进。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为适应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我们制定了“两则”“两制”,标志着我国会计由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转换,实现了我国会计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初步协调;随后,我们修改完善了会计制度,制定了16项具体会计准则。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还要搞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建设呢从根本上讲,是因为经济全球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我国市场经济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会计准则发展必须顺时应势c创新趋同。

    一是适应经济发展进程的需要。一方面,会计准则体系必须适应经济市场化程度的要求。经过将近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已经大大提高。据有关专家测算,2003年我国经济的市场化指数为738,不仅超过了市场经济临界水平即市场化指数为60,而且属于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国家,相信今后几年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还会有进一步的提高;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也对会计准则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尤其是我国加入t一以来,我国经济无论是在广度还是深度上都快速地融入到了世界经济体系,进出口贸易保持快速增长,国际贸易总量稳居世界第三位。迫切需要有一套公认致c科学的会计标准来规范企业会计行为,确保生成公开透明c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促进企业的国际经贸交流和投融资活动。

    二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市场经济的建设,一要靠诚信,二要靠法制,两者不可或缺,但都与会计密切相关。如果会计标准不统一c不协调,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也就不可靠c不可比,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也无法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提供合理保证。这必然会大大增加交易成本,影响市场规范运作和效率。因此,建立高质量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有利于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c可比c有用;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有利于促进资金有效流动,推动产业升级,避免无效投资和资源浪费;有利于深化企业改革c金融改革和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三是维护社会公众利益的需要。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心,直接影响社会公众的切身利益。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c服务投资者经济决策为目标,按照国际会计惯例设计的会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