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和朱由检的多疑猜忌。
作为一个极具战略智慧的文人将领,袁崇焕的存在使辽东防线始终固若金汤。但他极强的个人性格,也为他最终的命运埋下了伏笔。要知道他面临的皇帝是明朝历史上最为刻薄和多疑的朱由检,在朱由检看来,所有人都不可靠,他唯一不怀疑的人就是自己,所以一旦他觉得谁要谋反的话,就一定会痛下杀手,在这一点上他对魏忠贤一样,对袁崇焕也是一样。而在袁崇焕的内心深处,到死也不会明白,自己的命运到底为什么如此坎坷当他走上刑场时,他心里很清楚,自己所扼守的辽东仍然是元首最为担心的地方,大起大落的人生也许会让他在临死之前审视自己的国家。他也明白在辽阔的东北大地,虎视眈眈的后金民族到底有多么可怕,但他不明白的是,事情为什么会这么糟糕,他更不能预想在他去世后若干年,局势又会变得如何,他当年的一个小小部将吴三桂又会做出怎样一番影响民族进程的大手笔。
1644年三月十九日,朱由检自缢而亡,他的死代表着最后一个统一的汉族王朝土崩瓦解,而推倒他的却正是他口中一直热爱c怜惜着的子民。他到最后也没真正地想明白自己到底为什么走到了这一步,发过那么多罪己诏,一直向自己的臣民表白着c叹息着,但最后他还是被这些他所“关爱”的百姓送上了黄泉路。
崇祯之死基本上可以说是咎由自取,他刚愎自用c刻薄贪婪的性格导致帝国的政治结构始终缺乏足够的稳定性,同时也导致了经济上的一溃千里。在他统治的时期,大部分官员都成为其政治多动的牺牲品,也正是在他统治的十七年间,帝国的内部矛盾极大地消耗着国家的生命力,李自成最终能攻入北京,便是一个绝佳的证明。
然而令人感到惋惜的是,将朱由检赶下皇帝宝座的李自成同样也没有一个清醒的头脑。从三月二十日他进入北京开始,小农意识和吃大户心理便主宰了他及其部属的内心世界。在胜利并未彻底完成的时候,李自成错误地判断了形势,迅速在整个京城开展起了气势磅礴的追赃活动,王公大臣c宦官外戚中的绝大多数都因此家破人亡。而在这场如火如荼的吃大户运动中,辽东守将吴三桂的老爹吴襄和其家人也被李自成关进了大牢。在这种情况下,一直在投降与否的问题上态度暧昧的吴三桂立刻勃然大怒,决意起兵反抗。
吴三桂的反抗可以说是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由于兵力不足,为了能够彻底击溃李自成所领导的农民军,他采取了一个被后世诟病至今的策略,那就是引关外清兵入关。在吴三桂的策应下,大清摄政王多尔衮率领的清军以摧枯拉朽之势,迅速地击溃了李自成的军队,进而南征北战,完成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统一大业。
第43节:奈何江山唱晚43
如果单从清军入关这件事来看,似乎事出突然,甚至有些偶然,因为这赖于李自成错误的施政方针和吴三桂的破罐子破摔。但如果从清帝国崛起的过程来论,我们却能清晰地看到导致明王朝土崩瓦解的最大外因。平心而论,明朝灭亡,除了内部的腐朽之外,在外交上也一直存在着比较大的问题。
公元1368年,在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之后,出身低微的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作为抗击元朝统治的义军领袖,朱元璋从建立政权之初就非常重视对东北边陲少数民族的治理。洪武三年,朱元璋在辽东设立了定辽卫都卫,洪武八年又改定辽卫都卫为辽东都指挥使司,统一管理辽东二十五卫百三十八所c二州一盟。这种确定的行政区划在一定程度上明确了明帝国对东北诸地的统治权。朱元璋去世以后,他的儿子燕王朱棣夺取了侄子的皇位,是为永乐帝。和他的老子一样,朱棣也非常重视东北边陲的治理。永乐七年,朱棣在黑龙江特林地区又设置了奴尔干都司。朱棣的政策在一定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