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小丙整理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美国经济灾难的前因后果:美国大萧条
第1节:书评:悦读
悦读
”此书应立即焚毁,永不再版”。
什么图书让网友有了这么”狠”的评价呢答案是罗斯巴德那本著名的美国大萧条。
原来,这本图书的再版时间居然与历史上经济危机的时间数次巧合。该书第二版时,正值美国1969年~1971年的经济衰退;第三版又恰逢1973年一直延续到1975年由严重的通货膨胀引致的经济萧条;第四版时美国正在经历1981年~1983年的萧条期;1999年第五版时虽然美国经济处于低通胀低失业率的良好状态,但随之而来的2000年~2003年经济又开始出现下滑,到2004年才恢复部分元气。这似乎成了一种魔咒,每当经济不景气的时候,罗斯巴德和他的大作就会被人们重新提及。
网友的评论可能是一种既爱又恨的情感表达。但现实生活中,如果你细细回忆自己看过的经济管理类图书以下简称”经管图书”就能发现,原来每一本热销的经管图书背后,串起来看,就是一条经济发展的周期线。
近些年,人们对于经济的关心直接成就了经管类图书的火爆。”次贷”c”大小非”等概念咱老百姓也要学着说上两句。这个世界变化得实在让人措手不及。人们观念转变的速度居然与经济发展的速度不相上下。
如今,曾经随着股市”全线飘红”的股票类图书已变得无人问津,而其他期货c债券和基金类图书也如同投资市场一样遭遇了寒冬。前些年蹿红的经管图书类别也难逃被”套牢”的厄运。
现在,当你走进大小书店,美国怎么了c粮食危机c逃不开的经济周期摆在了黄金位置。而像本文开头所提及的诸如美国大萧条c资本论等经典图书却走到了热卖行列,人们正试图用从过往的经历中找到”抗寒”秘方。
第2节:奥地利学派视野中的金融危机
奥地利学派视野中的金融危机
200812814:24:06李华芳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创新需要宽容,与谨慎的态度是截然相反的,面对危机不应该龟缩回去,而是应该鼓励其他的创新手段,从而能够解决目前的危机。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可能还会继续蔓延,各国在压力面前均采用了大规模干预市场的手法,新凯恩斯主义大放异彩。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克鲁格曼,使得这一学派的声望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大致而言,这一派对于目前的危机有如下看法:首先是因为金融创新本身带来风险,因此需要小心谨慎;其次是因为政府的监管不力导致危机扩大化,因此政府应该加强监管;最后这是金融家道德风险所致,是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的恶果,是自由市场败坏了人们的道德,因此”看不见的手”是靠不住的,需要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对此加以管束,例如管制金融界从业高管的高工资等。
人们似乎乐于见到所谓的意见领袖来引领自己,深思熟虑因为要耗费过多的脑力而不受欢迎。上述新凯恩斯主义的观点也因为其方便理解而广为流传。所以人们容易忘记凯恩斯主义的失败经验,忘记大萧条带来的沉痛教训:政府的广泛干预最终是经济陷入了长达十年多的萧条。好在有罗斯巴德这样的”钉子户”,不断提醒我们对金融危机的看法,不是只有新凯恩斯主义和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新古典学派,还有不容忽视的奥地利学派,人们也不应该好了伤疤忘了痛。
罗斯巴德的美国大萧条自第一版面试后,此书的其后三次重版都与经济周期暗合。第二版时,通胀造成了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