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天下税赋起运至京后,粮食的入海运仓c大部分盐税商税等银入太仓,归户部支配;少部分归工部c光禄寺等府库;其他替代粮食征收的绢布及金花银等皆入皇宫各库。

    金花银,田赋中起运米麦中有15是折银征收的,每年400万石粮食按每石折银两钱五分,总计100万两,分四次运抵内承运库归皇帝支配。支出上主要有发放武官俸禄约15万两,余下皆为皇帝用于赏赐c后宫开销等用途。

    因为银子不是流通货币,金花银征收的是碎银,要重新煎销成锭再起运。煎销过程中难免就有损耗,所以在征收时还要加收三分的火耗,除此之外还要加收三分起运京师的水脚钱,合计就是每石粮食折银三钱一分。

    相比每石米实际价格五钱到七钱之间的数额,金花银的折银率很低了,而且其他税目同样存在加耗。这主要为了保证每年的金花银能够足额征收,也是减轻庶民负担。若地方因各种原因不能足额征收金花银,无论过去几年,就是皇帝下旨减免田赋,金花银还是要补足的。

    扣留c挪用金花银的行为也被命令禁止,比如去年(万历47年)户部主事鹿善继为发辽东军饷以“与其请不发之帑,何如留未进之金”挪用广东等地所进金花银11万两,户部尚书李汝华从之。万历得知后大怒,让其补足,鹿主事自认在理,不从,结果就是他不仅被夺俸一年c官降一级,还外调任用;李汝华也被夺俸2月,最后还是将之补足才了事。

    在养心殿的叶响现在面前的御案上就摆着几块大小不一c成色各异的金花银,除此之外还有大明通行宝钞和十多种万历通宝。

    叶响指着御案上的东西,问站在案前垂手而立的工部尚书王佐,“为什么这些都不一样?”

    王佐是为中使冬衣之事而来,他承诺可以从工部挤出八万两左右的银子送进内帑。他看看那几块形如束腰的银子,恭敬的回复道,“陛下,这金花银是各省重铸,大小成色不一致也就不怪了;至于这些通宝,字迹清楚的大多出自工部的南北宝源局,而模糊不堪的有的是地方的宝泉局和有的为王府c民间私铸。”

    “宝钞呢?”

    “宝钞乃户部宝钞提举司印制,在隆庆初年制钱不足,便以此为京官俸禄,但民间钞不行已百余年,致使百官怨声载道,隆庆四年后即铸钱代之。之后到神庙,宝钞也仅用于赏赐王府c新科进士而已。”

    叶响听的出来,王佐的意思说宝钞已经沦为废纸,拿起薄薄的宝钞,见其正面有红色官印两方,上部为‘大明宝钞之印’,下部为‘宝钞提举司印’;背面上部有红印一方,为‘印造宝钞局印’,下部有一长方形墨色印记,外为花栏,花栏内横书‘壹贯’二字,‘壹贯’二字下方是十串铜钱。”

    虽然以印章可以杜绝伪造也没有大额面值,想来是纸币的发行像后世的法币一样,违背了货币流通规律了。

    货币流通规律便是: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与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成反比。纸币作为货币符号,其本身没有价值,它的流通需要一个稳定的环境为前提,还要遵循规律,缺一不可。

    既然宝钞用强制手段也无法流通,那么眼下推行没有纸币也就没有可行性,民间流通还得继续用有价值的金属货币一一金银铜。黄金作为硬通货,到天朝时一直是稀缺资源,黄金储备是每个央行的基本职能之一,所以用以流通的只能是银和铜。叶响自后世而来,也拜读过《货币战争》,知道货币发行权必须牢牢把控在手中,这个乱糟糟的时代需要重构金融秩序。

    叶响看着桌上的铜钱,想着后世的各种纪念币c硬币,对眼下的造币技术实在不敢恭维,他摇摇头,对王佐说道,“既然都民间都不用宝钞,那就知会内阁,这个提举司就裁撤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