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有什么威力?航行想都不要想了,甚至连下游许多庄稼都被淹没。因此,还要兴修原始的水坝。水大通过水闸将洪水泄出故道。
还有切断水源后,故道下游的农田灌溉又怎么办?
这倒不是紧要问题,地图上看,这些水流离得不远,可实际看,离得很远,那怕不远,隔了几座山,又没有山谷相联,只能望洋兴叹了。因此,需要做实地考察。
在大山转了四五天后,到了商州。
邹凤炽早在等候了,一个肥肥胖胖的富态商人。
等他施过礼后,李威让他坐下来,询问丹水的事。
邹凤炽答道:“运价太贵。”
“说说。”
“丹水水浅水险。船舶自沔州装粮于帆船运至丹水河口,因为水浅流急,只好换载小鳅子船入小江口,到草桥关(紫荆关)又因为水更小,只能换载平板船,用竹篙撑到龙驹寨。然后用骡马运至京。几番换载,运费高昂,损耗也重。还有丹水航道久为人遗忘,即使是鳅子船,数量都是很少。汉水倒是船多,可到了丹水后,只好等候。可这才是第一步,用鳅子船装到龙驹寨子之后,平板船数量更少,而且装货很少,每艘船装货不足一百石。臣民等只好自己编舟。然而多是山民,不善水性与舟性,去京城聘人,对此处又不熟悉。于是经常舟覆货没,好在水势虽急,然浅,没有溺死多少民夫。”
说到这里,苦着眉头。
当时在宫中说得很简单的,关中粮价高,又因不旱,渭水更浅,江淮之米运不得京城,中间存在着巨大的差价,你们又可以赚钱,甚至可以谋得功名。看起来是这样的,又因为宫大大宴,又想与官府拉上关系,于是各个商人纷纷苦思冥想。有的从吕梁山运粮而来,有的从巴蜀运粮而来,但有人看到这条水道。很方便,而且荆楚之地,以及往南的湘江流域,也是产粮重地。许多商人涌了过来。当然,这为李威想到丹水道开柘了思维。
才开始还好,差价大,又能谋得好名声。然而到了后来,涌来的粮食增加,已远不是丹水航运能负担的,货多船少,粮价一天天下跌,于是高价聘舟,想紧急调到京城处理,运费成本再次猛涨。实际上到后来,不但不赚钱,已经开始在略略赔钱,但粮食已到了草桥关,想运回也不行了。只好硬着头皮,继续往京城调运。实际上前年商人运粮,到后来,许多人亏本了。
但赔了钱,又做了好事,却没有捞到好名声,所以很多商人为之沮气。
李威没有听他的生意经,继续询问丹水的情况,谈了一会儿,安慰了几句,客气地将他送走。休息了一天,又转到了草桥关。不是没有好处的,前年商人这一举,许多商贾也看到了这条道路。现在的航运稍比前些年发达,运粮不敢了,关中的粮价还不够从草桥关到京城的运费。但关中的皮毛、桐油、生漆、木耳、核桃、药材等稍稍贵重的物资,可以借此道运到沔州、鄂州,下游的茶叶、丝绸、布匹又可以借此道运往京城。
小小的草桥关本来只是一个村寨般的小集镇,可经此一变,涌来许多商南北往的商人,日见繁荣起来。李威没有亮出身份,于是连一家客栈都没有找到,全住满了。
又看了看,集镇上的房屋与京城又是不同,有许多是吊脚楼,象是到了南诏某些地方一样。不过他不是前来旅游的,是查看河流的,看了看,到了草桥关,河水始广,可上游水位依然惨不忍睹。甚至某些河段,卷起裤脚,趟着水就过去了。
韦弘机又让石匠试了试河床岩石的坚固,倒不全是坚石,有的地段也有石灰岩。但不全部是石灰岩,还有的是青岗岩,同样很是坚硬。韦弘机又皱起眉头。想修丹水,工程量又是巨大,长达八百多里路,下游的险滩要去除,同时也要加深加阔。虽然说只是就着原有的河道略略修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