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巴尔干战争结束后,各国列强在幕后战争中进行激烈角逐。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协约国胜利。然而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后,同盟国胜利。双方在巴尔干地区形成大牙交错态势,一部分国家倒入协约国阵营,另一部分加入同盟国阵营。

    双方都召开了军事会议,并确定了各自的作战计划,然而双方剑拔弩张的同时。却是又都在尽力的不制造摩擦。

    各国都感到大战的迫近,却是都不想战争爆。

    就连德国也是一样,之前一直叫嚣着开战,然而当巴尔干地区爆战争后,德国政府却是严格的控制自己的军事动作,避免卷入战争。最明显的例子便是,奥匈帝国想要侵占塞尔维亚,但是德国和意大利却全力反对,结果导致奥匈帝国没有借第二次巴尔干战争攻击塞尔维亚。

    英法俄也同样如此,尽管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中。协约国的利益损失严重,但是同盟国没有直接出兵干涉,使得协约国最终放弃继续支持战争的想法。因为他们虽然准备战争,但是却同样不希望跟同盟国爆战争,因此不想过度刺激同盟国。

    这种情况被军事专家们称之为大战前夜的酝酿期,暴风雨来临的前兆。因此,虽然各国突然间都开始约束自己,但是却没有停止军备竞赛,相反更加的剧烈。同时,各国纷纷任命自己国家的海6军元帅,而众所周知的是,元帅在西方国家当中,是战时最高军衔,都在战争爆时任命。各国的做法显然是在告诉对方,彼此已经做好了军事准备,战事一触即。

    欧洲列强在巴尔干战争中都得到了各自的利益,然而最大的收益者却是中国。中国皇家空军的强悍战斗力,在战争中挥的淋漓尽致,航空霸权地位被巩固,让各国空军自愧不如。

    于是,各国开始转而求助于中国,希望引进中国航空军事技术。然而,中国在航空技术方面异常的谨慎,只出口外贸型战机,关键技术依然垒断。

    各国列强们都想着将技术引为己用,但是处于欧洲军事态势,以及大战前夜的紧张。各国都开始立项研究中且的战机,却是因为难度太大,短时间内难以有所建树。

    因为欧洲国家之前并不重视飞机,只重视飞艇。而国内虽然也研究飞机,但是却被中国以各种手段误导他们研究双翼战机,导致在单翼战机上落后中国了一大截。如今突然转而研究单翼战机,只能模仿中国战机。而缺乏相关理论,加上中国的战机又是合金外壳,更有一些小型化的航电系统,大多数的仪表都是新概念,技术不为列强们掌握。因此,各国列强专家们得出结论,想要模仿出来至少要五年时间,而想要大规模生产出来,那是不可能的,因为列强们没有完整的航空工业

    系。

    正如当年中国崛起时,完全依赖英国的海军工业体系一样。如今列强们在航空工业上,等于从零开始,而中国航空工业体系已经建成,并展很久了。

    列强们已经知道战机的巨大战争能力,都想着尽快成立强大的空军部队,生怕一旦战争突然爆,被对方的空军压制就麻烦了,因此各国列强们只能从中国大批的进口各型战机,组建新式空军部队。

    光进口中国的战机不行,还得进口中国一系列的战机驾驶、维护和保养技术,例如练飞行员,进口大量的飞机维修零部件,以及培地勤保障人员。还要储存中国战机的粮食一航空汽油。

    这一整套装备和补给下来,需要大笔的经费。以及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培才行。因此,这就造成了各国列强尽量忍着对方,为自己国家空军的组建和培赢得时间。

    这样一来。欧洲的战争气息暂时被掩盖,各国除了紧锣密鼓的进行扩军备战之外,不知不觉中,已经接受了中国因素对欧洲的影响力。

    离开塞浦路斯海军基地后的中国皇家海军大西洋舰队开始对西欧沿海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